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2.
范婷婷 《前沿》2008,(3):183-185
史诗作为一种专门歌颂英雄的文学样式,其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男性,女性在其中出现的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但是,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在成功塑造萨逊族四代男性巨人英雄的同时,刻画了多住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在史诗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诗中几住女性形象的分析,透过史诗表面对女性的正面书写,探索史诗深层意义链上男性对女性世界的想像和价值判断,及男性以性别面具的方式曲折地诉说着的对自我性别的确认、反思、期待。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3,29(5):54-58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欧茨小说女性塑造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男性文学中所塑造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是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把女性塑造成天使般的人物,实际上是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又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把女性贬为妖妇,则是对那些敢于向父权制发起挑战、具有极大创造力的女性叛逆者的恐惧和污蔑。总之,天使与妖妇是对女性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歪曲和压抑。而当代美国女作家欧茨却塑造了另一种女性形象,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爱情、…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侯天皓 《求索》2008,(10):161-16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以独特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的女性主义解读,对男权主义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的事实进行批判和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构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心理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同化和淹没,提倡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时期众多女性题材创作中,巴金与郭沫若独树一帜,为我们创造了截然不同而又曲妙同工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他们创作的女性题材作品的深入分析,探析作者的创作本意,解读男性作家视角下的女性群象。巴金以人道主义情怀构建女性形象,郭沫若以政治化口吻将女性书写成时代洪流中的战士,但他们以自身女性题材书写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女性群像。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在塑造了众多行侠仗义的男性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的生活被男性所规范,体现了父权为基础的忠义英雄对女性的愿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流行影视作品中,男性视角形成男性声像霸权,女性大多退居家庭、后宫、青楼。性别歧视和庸俗情趣公然伤害女性群体,导致影视女性形象集体陷落  相似文献   

10.
八年抗战期间出现了大量宣传抗日、动员民众的抗战宣传画,其中的女性形象尚未被学界系统关注。文章将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放至抗战的时代背景中,还原了一批基于真实境遇的"受难"的女性形象与动员宣传下"投身抗战"的女性形象,并结合"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在表现受难、动员男性时,强调女性生理性别特质;在鼓励女性投身抗战时,淡化女性生理性别色彩;以女性为受众时,用中景构图和生活场景切入。总体而言,抗战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抗战宣传动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战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作为“男孩”而非“男人”形象出现的邓肯,是男权社会的边缘人和失败者。作者注重男性整体概念之下的个体差异,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揭示了邓肯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于女性解放、建立新的男女关系的积极意义,避免了通过将所有男性树立为敌人而得到女性解放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陈忠强 《求索》2013,(10):146-148
屈原在楚辞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的经典形象。并赋予她们特有的政治寓意。屈原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仙界的神女、人间的凡女、理想世界里的美人。神女代表着远离尘世、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凡间关女代袁着芸芸众生简单低俗、伸手而能及的生活愿望:美人则喻指屈原理想中贤德的明君和清明政治。屈赋女性形象及其特定的关学意蕴,对屈原以后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几乎成为了美人形象的经典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3.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王嘉丽 《重庆行政》2019,20(1):99-101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女性形象简析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女性形象会随着社会文化和节目制作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主持人女性形象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它是可以被建构的,并非一成不变。(一)对“形象”的理解主持人女性形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女性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包括容貌、形体、服装等直观可见的元素;第二是主持个体中展现自我的个性部分以及定位后代表群体观念的“主持角色”[1]。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以中外影视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通过选取不同时期中外影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在其中处于缺席、沉默、边缘的地位.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解构掉男性主宰的电影机制,重建女性世界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雷牡丹  张铃鹿 《前沿》2014,(13):208-209
从西方女性研究的角度分析民俗学时,西方女性研究者认为类似于格林兄弟的民俗文本故事的创作者,是导致当代西方女性地位弱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女性研究者认为,格林兄弟以男性的视角编辑创作文本,文本中形成了女性从属、被动的社会角色定位。如《灰姑娘》等故事中充斥了女性“弱者”的形象,表现出女性被动、从属的形象,女性必须要温柔、美丽、善良才能赢得幸福。这种男性创作者灌输的思想直接导致女性地位的特殊化,影响了未来数代西方女性的成长发展。笔者疑问,是文本的创作者影响了西方视野中的女性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影响了文本创作者?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的研究观点是否正确?本文从民俗学的人类学派、仪式学派、结构主义理论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四个角度来反驳西方女性研究者的看法。希望通过这些理论,能够以新的角度看待女性研究问题,对西方女性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历史经验证明:农民之所以能够与我们党同心同德,紧跟党走,除了由于我们党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因素外,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农民吸引、组织和团结到自己周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创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以来,城市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而女性则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中国现代派小说通过摩登女性表现城市的他异性特征,并通过男女两性关系及男性对摩登女性的心理情感反应表现男性对城市的复杂感情.摩登女性的文学形象体现了男性对于自由知识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国外研究者对亲密关系暴力中男女的攻击性差异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持续的争论。以女权主义研究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以家庭冲突研究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与男性一样甚至比男性的更强。本文分析了争论产生的原因:样本类型和对攻击概念的界定不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以及两性对暴力攻击存在的知觉差异和报告差异。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国对两性与暴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