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自明 《求贤》2010,(9):11-11
读了“我与《求贤》的故事”征文,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原因很简单,从《行政管理通讯》的创刊,到更名为《天津行政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和《求贤》,它伴我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求贤》公开发行10年来。已成为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受益匪浅。总结自己与《求贤》的发展历程,我感到经历了“三部曲”的情缘,令我感慨万分,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2.
忆孩时     
回忆我的母亲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时忆我的姑母》,我银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  相似文献   

3.
杨绛 《学习导报》2014,(2):54-54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后,看了《奋斗》我有了雄心壮志;当我踟蹰的时候,我看了《我的青春我作主》;就在我即将豁然开朗的时候,一部《蜗居》把人拍死了;绝望中,我看了娌012》顿时淡定了,买什么房子啊,早晚要塌的!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以为《新少林寺》是个翻拍电影,因为旧《少林寺》给我的印象太好了,所以,无论释永信方丈领导的少林寺上市还是现世,我还是买了一张《新少林寺》的票。  相似文献   

6.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8.
王树增 《学习导报》2010,(22):34-36
我写《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这套书的动因其实很简单。我写的最早的一部书是《朝鲜战争》。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广州工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我身边有许多人都在倒腾东西。谁迅速地积累财富,谁就是社会英雄,人们很浮躁。我在广州的宿舍面对着一条繁华的街道,一到晚上我都要拉上窗帘,否则,外面的霓虹灯会把屋里照得通亮。  相似文献   

9.
庞忠生 《求贤》2010,(8):17-17
《求贤》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阅读、运用《求贤》是我工作中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求贤》杂志以其正确的导向,新颖的视角,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10.
顺口溜随想     
姜昆 《党建》2009,(2):63-63
我好编顺口溜。其实,顺口溜能编好,也必须有学习写诗歌的底子。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诗经》的段子,《伐檀》、《硕鼠》、《关雎》等。但是,只是能背而已,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是我有多用心还是在少年时多有文学潜质,那是我爸爸逼我背的,背不下来不让吃饭,不许睡觉。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汉代的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尤其是元曲,极其喜欢。  相似文献   

11.
白树军 《党的建设》2012,(10):16-16
30年的风雨历程,我与《党的建设》共同茁壮成长。 1990年,师范毕业后.我走进了一所山村小学。在那个信息欠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山村,是《党的建设》点燃了我理想的灯塔,陪伴我度过了孤独的青春岁月;也是《党的建设》把我引进了党政工作的大门,一直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如今,作为一名宣传干部、一名《党的建设》的忠实读者和发行员,与她共庆创刊30周年的辉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2.
《支部生活》是我最喜爱的党刊之一,是指引我健康成长、帮助我进步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自上大学以后,我就一直积极要求入党,但始终没能如愿。一天晚上,父亲拿来一本《支部生活》对我说:“好好学一学,革命的道理,入党的条件,看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以后,每逢《支部生活》出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刊使我思想有了进步。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后来,学校党组织让我担任申请入党人小组的组长,负责申请入党人的工作,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活动前,我都要从《支部生活》中找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支部生活》上有个栏目叫“申请人园地”,这个栏目中的文章贴近申请入党人实际,非常适合我们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13.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们农村党员十分喜爱《党的生活》。由于目前我们这里农民的收入还比较少,因此自费订阅党刊的党员还不多,只有乡党政机关订有党刊。最近,我到乡政府借到一份今年第2期《党的生活》,翻开一看,内容丰富,令我爱不释手。明年,我一定争取自费订阅《党的生活》,供自己和其他党员同志学习。目前,我们这里党员集体学习的时间较少,主要靠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我已订阅《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农民文摘)等报刊。今后,我要积极宣传,发动身边的党员同志都来订阅《党的生活》。我衷心希望《党的生活》越办…  相似文献   

15.
王为衡 《新湘评论》2012,(16):13-14
作为一名青年文献工作者,我与《新湘评论》建立起了深厚友谊,成为《新湘评论》忠实的读者与作者。可以说,是《新湘评论》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给予了我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我们这个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所以我有幸能接触到《当代党员》,并在她的感召下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读《当代党员》时,心中总有许多感动。我认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体现在本职工作中的,所以我以《当代党员》为老师,像她所介绍的许许多多先进党员那样,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我也因此多次受到了公司和部门领导的表扬。我目前正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希望能够继续得到老朋友《当代党员》的帮助与支持,使我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1,(3):70-70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最近,我陷入对幸福的憧憬和迷茫中。这两年,中国已步入个体追求幸福的时代。从《幸福》到《老大的幸福》,从《守望幸福》到《老马家的幸福往事》,从《幸福一定强》到《你一定要幸福》……一幕幕电视剧演绎着幸福故事。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汇》编辑部:正值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的喜庆之时,恰逢《党史文汇》将创刊一百期,我感到由衷高兴,并致以热烈祝贺。我是贵刊的老读者,在众多的党史刊物中,《党史文汇》是我最喜欢阅读的刊物之一,这是因为我曾经在山西的晋中、晋北工作生活过,对这片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其二,《党史文汇》是我学习的良师益友,传授给我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三,《党史文汇》以史为鉴,真正发挥了以更有人的特有功能和以史引人的现实作用。对于我这个从事企业党务工作的专职人员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我衷心祝愿《党史文汇》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当代贵州》因策划十个领域十个人的贵州梦前来采访我。采访过后向我征询对《当代贵州》的办刊意见。我说:“《当代贵州》在我们村没有丢的,每一期内容我都认真看。”  相似文献   

20.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