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2.
用人如器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一次,他责成大臣封德彝荐选贤能之才,过了许久仍无结果,唐太宗责问其故。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才。”唐太宗很不快地训导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长而避其短。古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那些贤明君主,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得的人才吗?可怕的是自己不能知人,怎么能毫无根据地说世上没有人才呢?”唐太宗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赢得了人才济济,开创了“贞观盛世。” 清代顾嗣协对如何使用人才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相似文献   

3.
《新长征》2007,(8)
唯才是举、精于用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明之处。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拔人物不私于党"。他提拔的人物,既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他还善于发掘潜在的人才,善用"捉刀人"马周便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4.
曾珺 《党的文献》2008,(1):92-9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唐初出现的"贞观之治"非事出偶然,而是唐太宗"任贤能受谏诤"的贤人政治的必然结果.在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内容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让大臣封德彝举荐人才,封德彝说:"未见有奇才异能."唐太宗听了以后很不满意,说:历代明智的君王用人,都取士于当代,不惜才于异代.哪朝哪代没有贤人?只是贤人被遗忘而未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6.
正讲真话、说实话,是做人起码的要求和"底色",也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内生力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讲真话更是一种担当。唐朝政治家、思想家魏徵,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是讲真话的榜样。他病逝时,唐太宗亲临吊唁,并留下了那段千古传颂的"三镜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魏徵在唐太宗心中的位置之高。反观现实,却令人忧心忡忡。当  相似文献   

7.
刘军 《先锋队》2013,(12):51
狄仁杰,唐大臣,先后两次任宰相,被当时人称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意在盛赞他一生执法严明,是捍卫法制尊严的国家栋梁。唐高宗仪凤年内,狄仁杰出任大理丞一职。他在处理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一案中,充分显示了执法不阿的品质。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领兵驻扎在唐太宗昭陵附近。唐高宗的一个侍卫军士在陵区犯法,权善才依据条例责罚了他。这个皇族出身的军士怀恨在心,借机求见高宗,故作悲泣,状告权善才  相似文献   

8.
正"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事业创新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为了吸引人才,各地政府均拿出了很大的诚意,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人才磁铁效应"的潜力,为吸引人才创造最大可能。"综合考虑选择了长沙"据长沙市政府消息,4月26日,长沙首批207名高层次人才认定名单已经确定,并同步启用长  相似文献   

9.
汪金友 《前线》2014,(12):118-118
<正>《资治通鉴》里有一则"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人到齐了,唐太宗没讲别的,直接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所有的官员都觉得很快就要宣布对长孙顺德的处罚决定了。但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绢绸,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家里,很缺这种东西。所以我宣布,奖励顺德将军绢绸50匹,让他背回家去。"接着,唐太宗让人搬出50  相似文献   

10.
朱彤 《前线》2022,(10):83-85
<正>唐朝初年,秦王府学士、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继承并发展传统儒学,统一儒家经学不同风格流派,成为一代鸿儒巨匠。孔颖达年少时就心怀复兴儒学之志,饱读儒家经典。入仕后,他心系朝政,以儒治国,为唐朝各项制度的制定倾尽全力,其奉敕修撰的《五经正义》实现了经学的统一。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赞其“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相似文献   

11.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这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对了一个人,则天下所有贤德之士都将从中得到鼓励;而误用一个恶人,那么天下的奸滑之徒就将挤进官府。可见,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的选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于被选用的人来说,它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认可、肯定和褒奖,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宣传。无论是对什么人才的选用,其事件本身都会传播一种长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要修建洛阳乾元殿,臣张玄素进决,说他不该大兴土木。太宗不因张触犯自己的尊严而处罚他,反而赞扬他直言敢谏,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从中悟出了发人深省的道理:“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涛涛”。唯唯者,随风顺势;请译者,直言辩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遇事唯唯,扛顺风旗,有的人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争辩。作为领导者应当分清是非,坚持原则,不能以感情用事,厌恶“诗评”,偏爱“唯唯”。如果领导者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博采众议,从善如流,群众就敢于发表意见,就会支持领导者…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古代有许多重诺守信的故事。《史记》记载了一个春秋时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季札。这位季札有把宝剑,季札拜访徐国国君时,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心里明白,想出使它国回来后赠送给他,不料他却先去世了。季札没有忘记心中的诺言,他在哭祭徐君之后,把宝剑挂在徐君坟墓的树上。在历史上还有以性命践诺的。《汉书》上有一段短短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尾生,古之信士。与女子期于桥下,待之不至,遇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从谏如流”,不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景慕,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所启迪。(一)唐太宗在实践中能做到虚怀听纳,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首先他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君主,也不能遍知天下之事,独断天下之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4,(5):33-33
正褚士奇是民间藏友组织"全国雷锋专题藏友联谊会"副会长。近些年他自费走访、调查对雷锋质疑的模糊点。"起初我也怀疑,雷锋这样一个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有钱买皮夹克、皮鞋还有料子裤?研究之后我发现,雷锋入伍前的收入确实挺高,他当时在鞍钢工作,鞍钢待  相似文献   

17.
成收 《前线》2014,(7):119-119
说到中国史上的谏官,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580年-643年)。这位辅佐唐太宗几十年的“良臣”,才识超卓,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恰逢唐太宗政治开明,在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魏征的谏议之路,给人印象最深,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言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异常杰出的帝王,他就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登位以前,目睹了暴君隋炀帝在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中惨遭灭顶之灾的全过程。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具有“载舟覆舟”的强大力量。登位以后,他以隋亡为鉴,高度关注民心、民情和民意,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诸如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物资充足,生活渐好…  相似文献   

19.
近读唐太宗省官善政的有关史料,颇有感触。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治国方针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简政省官,举贤任能。据《贞观政要》卷三记载,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初,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明确提出了“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思想。他针对其父李渊当  相似文献   

20.
从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到曹操的广纳贤才,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对人才的思慕;到刘备三顾茅庐,成就礼贤下士、三分天下的佳话;再到诗人龚自珍痛感人才匮乏,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多远是取决于和什么样的人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