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龙  毕颖 《党政论坛》2013,(13):15-18
大国关系是指大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的决定因素。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经历了二战之前以“对立与战争”为主的时期,冷战期间以“对峙与竞争”为主的时期,以及冷战结束后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的时期。前两个阶段为革命性国际体系下的传统大国关系,后一个时期为稳定性国际体系下的“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由于印度奉行强硬的南亚政策“英迪拉主义”,而使与孟加拉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冷战后,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印度调整了冷战时期的南亚政策,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主动缓和与邻国的关系。印孟关系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两国间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国关系是指大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的决定因素.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经历了二战之前以"对立与战争"为主的时期,冷战期间以"对峙与竞争"为主的时期,以及冷战结束后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的时期.前两个阶段为革命性国际体系下的传统大国关系,后一个时期为稳定性国际体系下的"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4.
冷战消逝十年后欧美关系可 归结为三种具体关系,即联 盟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这三种关系同时贯穿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联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兼及政治;合作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方面;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兼及政治、军事。 聪明关系。北约是最主要的渠道。即使在冷战消逝后,依然是欧美联盟关系的基石。但欧美联盟关系已发生了三点重要变化:  ──欧洲已由冷战时期的第三方变成了冷战之后的第二方,即由美苏争霸的对象,变成欧美两家自身直接面对面的关系。这使得欧洲的…  相似文献   

5.
自美国总统布什和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下旬在热那亚会面后,两国高官频繁穿梭于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围绕构建所谓“新战略框架”展开磋商。那么,布什政府所鼓吹的“新战略框架”究竟是什么呢? “新战略框架”就是要彻底埋葬美俄间的平等关系,确立美国的一超独霸地位。布什总统及其内阁成员不厌其烦地表白,冷战已经结束,情况发生了变化,美俄关系旧框架过时了,因此要建立“新战略框架”。众所周知,冷战时期形成的美苏关系框架是建立在战略力量均衡——用布  相似文献   

6.
美海军陆战队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而无论在哪个时期,美海军陆战队的“出镜率”都相当高,成为世界上无所不在的“救火队”,响当当的“纷争调解人”.  相似文献   

7.
梦牵魂绕一杯羹●唐天日最近,日美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中期报告。虽然日本官方作了种种解释,但连日本舆论界都普遍认为,“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意味着“日美安全条约的重大转折”。以日美安全条约为核心的日美同盟关系,是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金秋10月,由中国政府倡议 并主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一 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面向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由此可见,21世纪的中非关系要围绕一个“新”字做文章。新形势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但在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挟冷战胜利的余威,以其占压倒优势的强大经…  相似文献   

9.
经1989年—1991年世界大变局,冷战基本消逝之后,由于国际局势、利害关系、力量对比和主要国家内部环境的变化,90年代的西欧同美国之间,目前正通过相互碰撞和不断经受考验,逐渐在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大西洋真的会变“宽”吗?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主席米夏伊尔·斯蒂尔默教授在其为1993年出版的《处于根本变革的大陆》一书撰写的《90年代的欧洲与美国:碰撞的时期,考验的时期》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导致苏联瓦解和给德国人提供了重新统一机会的同样那些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使大西洋变得更宽的后果。”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完全有理由的。可能致使冷战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盟国内部,最令人尴尬 的莫过于希腊和土耳其交 恶。在“共同对敌”的“冷战”时代,两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却同床异梦,在爱琴海主权和塞浦路斯前途问题上,针锋相对、锱铢必较,陷入“小冷战”状态。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有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争雄背景的国际热点问题,大多先后瓦解。希土争端这个同“冷战”和东西方关系不大沾边的热点,到了世纪之交才有了转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把希土关系推上了和平进程的轨道。 由于历史原因,希腊和土耳其两个邻国关系一直不睦,过去26年,特别是199…  相似文献   

11.
马鑫 《理论视野》2013,(1):70-7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美国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虽然美国口口声声标榜“自由贸易”,但却无时不刻不在经济贸易领域执行“双重标准”,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冷战思维无疑是美国毒化中美经贸关系的劣根顽疾。因此,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构建起公开、自由、透明的合作机制,应该成为未来中关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即将逝去的一年间,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一超多强的格局基本未变。各大国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孕育着未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渐变。后冷战时期大国间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依然是一年来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但互动、合作与竞争的态势和力度在不同领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就形成了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并作用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冷战时期,反共主义外交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反共成了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人宣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冷战结束并不等于冷战思维已经死亡,不等于美国会完全放弃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从近10年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来看,美国当权者和战略家们并没有从冷战思维中  相似文献   

14.
叶利钦访印宣告了印同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形成的特殊战略关系的结束,标志着印俄关系进入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历史比较中的"第三条道路"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条道路”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时期的萌芽、十月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形成、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重新兴起四个阶段。“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新名词,概念内涵也不十分明确,其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俄美关系的总趋势是美攻饿守。美攻是为了扩大“冷战”成果,俄守是为了缩小“冷战”失败的损失受美国总统布什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预计将于7月1日到访缅因州肯纳邦克波特的老布什夫妇豪宅,并与布什总统进  相似文献   

17.
一场有关美国在后冷战时代所扮演的角色的辩论在美国的思想界悄然展开。这场后冷战时期辩论的一个特点是传统的现实派对理想派、保守派对自由派的划线已经变得模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首先在美国《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难。这篇题为“未来美国平定者作用”的文章 ,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全球战略思维提出了挑战。与美国历来的“前缘部署”思想相反 ,米尔斯海默的文章中主张 ,在后冷战时期 ,欧洲和东亚地区都没有区域霸权的情况下 ,美国应该从欧洲和东亚全面撤军 ,让区域强国自相平衡 ,在强国间发生冲突时…  相似文献   

18.
冷静、理智地翻开历史的巨卷,比照一下东南亚和东北亚,比照一下越美关系和朝美关系,以寻找出朝核问题走向的战略聚焦点。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冷战时期,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局势何其相似乃尔。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一场地区性热战,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是冷战中的又一场地区性热战。  相似文献   

19.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多年来,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政治影响力也日趋扩大。究其原因,其一,与“上海精神”和倡导的新安全观密不可分。后冷战时期,欧亚大陆新兴的政治力量面对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以新安全观为统领,紧扣时代脉搏、摒弃冷战思维,以互信、平等、协商,谋求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其二,上海合作组织遵循开放包容理念,在继续强化成员国内部合作基础上,满足外部各层次的需求,拓展该组织对外合作对话的内涵和空间。建立了有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和阿富汗联络小组等周边国家参与的多边合作机制,形成中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新亮点与新格局及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北纽约秘书长罗伯逊几经波 折,终于在2月中旬访 问了莫斯科,同俄罗斯代总统普京举行了会晤。双方讨论了“广泛的问题”,表达了携手恢复信任和重开合作并“为建设稳定和不可分割的欧洲作出贡献”的意愿。俄与北约关系由此显现出解冻迹象。这似乎应了“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言。 分耶,合耶,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俄与北约经过一段颇有几分冷战时期气氛的针锋相对之后,双方都表现出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态度:存异求同,握手言和。这次,北约表现得比较主动,而俄罗斯显得有几分矜持。双方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自不待言,双方头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