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力的动力”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容忽略的重大问题。二十多年来“动力的动力”问题的研究,尽管观点纷呈,但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矛盾,对人的需要与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动因基本达成共识。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的初浅体会: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1.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及其后果。 从18世纪后半期由英国开始的人类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其结果影响了整个世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 ,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中 ,作为决定因素的劳动者的素质对劳动过程有直接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劳动者的本质力量———智力和情感意志因素施加重要影响 ,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也参与价值创造 ,也参与生产力的构成 ,是由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是生产力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把科学技术提到了第一生产力地位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的新发展,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还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需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是对生产力性质的科学界定;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刻揭示;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研究是近年来科技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尤其是福雷斯特-梅多斯世界模型,对社会系统的运动变化进行模拟性实验研究,对社会领域研究方法的精密化和科学化具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巨系统,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同样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结构、功能组成的复杂系统。除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具有超强稳定性之外,其他动力系统也同时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诸如精神动力、改革动力、目标动力、科技核心动力、经济发展外部动力等)。因此我们应从一切历史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出发,来考察社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邓小平理论与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一般社会历史条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思想,符合了现代公关产生的政治条件,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符合了现代公关产生的经济条件,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符合了现代公关产生的社会技术条件,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符合了现代公关产生的社会技术条件,邓小平关于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符合了现代公关产生的历史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此后的十多年间,时代列车飞速前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江泽民同志以他厚实的科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我认为这些丰富和发展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认识。一、科技动力论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提高到前…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通过贵阳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研讨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再认识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不仅显示了生产关系属性,而且显示了生产力属性,具有“双重标准”。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是企业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微观体制创新与宏观配套改革联动进行,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机制转换,发展生产力。现代企业制度并非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  相似文献   

11.
人格转型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动力。人格教育则是人格转型的必需和前提,发挥着改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以“道德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取向,其实践理念既依赖于中国现代化中健全的社会制度环境,也离不开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大趋势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奠定了其人才思想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现代企业家是生产力要素结合的直接组织者,是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的具体实践者。本文以邓小平人事人才思想理论为基石,提出了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若干想法,如企业家身份职业化,规范企业家行为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及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和“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 ,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科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国都把发 展科技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手段。因而,发展科技、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 现代国家政府首要的基本的职能之一。如何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是实现我国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世界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将会发现决定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凸现了知识劳动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改变着社会结构。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是以技术革命为根本动力的。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垄断,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所有制的发展和私有制的社会化变革。社会主义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垄断资本专制的否定、对私有制的扬弃。现实社会主义限于历史条件和当代世界发展态势,不可能也不应当是理想化的。它必须立足于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致力于市场体制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奋力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等,而且涉及到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涉及到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问题。因  相似文献   

17.
危机孕育改革,是改革之母;改革既发端于危机,又化解着危机。“逼出来的改革”,尽管具有影响社会稳定、浪费社会资源、增加社会发展成本、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弊端,但最终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危机动力论,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理并不相悖。今日时代背景,今日中国国情,决定领导者理应有高超的洞察力前瞻力辨析力,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激情,有自主自觉的改革创新政治品质。国民风险意识不足、领导监督机制有缺失、片面的群众路线观、不健康的行政伦理,是导致“逼出来的改革”的四种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根本的就是一句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提出和论述的。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把哲学的使命确定为“改造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他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1页)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看,马克思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特别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9.
董漫远 《外交评论》2007,3(5):43-49
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长久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生产力要素、规律和作用的研究从未间断。其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它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现,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附加要素增多且日趋复杂。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努力使之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探索了先进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以及它的实现条件。这种探索基于中国人民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实践,并对探索成果加以印证,包括印证"外交也是生产力"。中国外交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