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蓥山中段西侧,有一座倚山傍水的古老县城——广安。滔滔渠江宛若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山峦之中,它流经广安县城,转了一个急弯,留下了一片开阔的水面。绿树浓郁的翠屏山,貌似一头猛狮,雄踞在县城背面。登山俯视,县城对面的山崖,犹如一只昂首的千年寿龟浮在江面上。俯视着广安城。地灵则人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就在这里。 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们出广安县城北门,沿川鄂公路行约7公里,来到了小平同志的出生地——协兴镇牌坊村。离开大道向左转,顺着两旁栽种着塔柏的水泥路进去百余米,便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旧居。旧居是清末时期修建的一座三合院。它是一家普通的农舍,坐  相似文献   

2.
程明  婧红 《现代人事》2000,(3):41-41
邓小平旧居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是一处坐东朝西的三合院式的建筑,青石地板,约两个篮球场大。邓小平旧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参观,无数游人都被旧居的楹联所慑服。正东房门前挂着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于1983年撰写的楹联:  相似文献   

3.
很多年以前,参观邓小平故居就是我十分迫切的一个愿望。其因不完全是小平同志是我们四川人,还在于新时期以来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全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五月下旬,我去广安出差,这个夙愿终于实现了。车行广安城东约7公里,便来到花牌坊村。在一片小山岗上,数丛竹林簇拥着一个农家小院,几间屋里摆放着简单的农具与生  相似文献   

4.
铁树开花长联成趣──游小平故居记冯树鉴四川省广安易协兴镇牌坊村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走入那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小平故居屋前闻名遐迩的铁树在向我们招手。这株铁树,继十年连续开花后,去年春天再放奇葩,令中外游人大饱眼福。它高近两米,干头古朴遒劲,枝叶终年葱...  相似文献   

5.
《创造》2004,(8):1-1
在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到来的时候,邓小平的故乡是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大概已经是不少人所熟知的小常识。邓小平这位他自身不喜欢别人过分关注他的个人作用,不喜欢别人认为他个人“伟大”而却是真正伟大的政治家,他究竟留给了当代的和后代的中国人什么思想的遗产,认真推究起来,完全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的浩大工程。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很多年而且这一理论也早已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或许任何一个懂得一点点中国社会主义史的人都会认为,邓小平和他的事业与思想的轨迹,都是一本怎样读也读不完的大书(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大书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故居位于广安城中心北面7公里外的协兴镇牌坊村。该镇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3.3万余人,系四川省100个重点小城镇走农村现代化、城市化道路的试点镇之一。乘车从广安城出发,十多分钟后,汽车拐进柏油路旁边的一条长约300米的水泥公路,便隐约可见小平同志的故居了。  相似文献   

7.
努力学习小平同志的文风陈敏尔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句话言简意阂,是小平同志自己学马列的深刻体会和经验,总结,也是小平同志对全党学马列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讲话时指出:“他文风朴实,...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小平同志提出的许多论断简洁明了,对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仅就小平同志“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思想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谈几点体会。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赴四川防问,途中谈话的一部分以《一心一意搞建设》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阐述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这一目标的初步构想,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若干年后,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随之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什么动力使邓小平实现了如此辉煌的人生’!是始终不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二十年代,年轻的共产党人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所写的自传中这样说:“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一生都深深眷恋巴蜀大地,深切关注家乡建设,深情关怀家乡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里,本刊发表一位普通川剧工作者的回忆文章,以此缅怀敬爱的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缅怀小平同志对川剧艺术的满腔热情和关怀备至,表达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不尽思念。川剧,是文化成都解放初期,为了慰问解放军官兵,有关部门举办“川剧晚会”。但一些外省籍战士不熟悉川剧,更不习惯川剧火爆、优美的锣鼓,有的人便要中途退场。据说是贺龙或其他首长…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邓小平同志讲的这“三怕”,意味深长,其实质是告诫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小平同志讲的这种“怕”,绝不是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运》2002,(10):19-19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8周年纪念日,妇联系统“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启动暨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小平同志的故乡——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保护区隆重举行。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沈淑济出席了活动仪式。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举国上下呈现出议改革、思发展、求稳定的热潮,玉溪地区也和全国一样,村村寨寨,各个民族的干部群众,都在为着早日实现奔小康的战略目标而思索而奋斗。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已被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所接受。发展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才会振兴,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才能得到改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发展都必须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论述:“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门p小平文选…  相似文献   

14.
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今天,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广大城乡干部群众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深情地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自发地以各种朴素的方式寄托绵绵不绝的哀思。在工矿企业,广大工人群众为失去小平同志这位伟人、亲人悲痛不已。“电机工人怀念您啊,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我国“动力之乡”──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几万名职工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1958年9月,…  相似文献   

15.
“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均有卓著贡献,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非常敬爱的领袖。他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慕华同志是这样开始对小平同志的追忆与怀念的。曾长期担任过经济工作领导,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陈慕华说:“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陈慕华追忆了小平同志构建这一伟大理论的过程,脉络格外清晰,她说:“在批判‘两个凡是’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孔新民“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辉。学习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而且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长街送别一代伟人.悲痛化作无穷力量。在含悲洒泪送别小平同志的日子里,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邓小平同志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在对小平同志的缅怀中,人们深切感到,没有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不可能有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说,邓小平同志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重大突破沈少林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解开了几代共产党人的心结,驱散了困绕在我们前...  相似文献   

19.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刘锦旺1988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题词:”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本文就这一重要题词谈些粗浅的学习体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即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是小平同志关于我...  相似文献   

20.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余健明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小平同志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其中之一就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