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周声音     
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你多大了?”“97年的。”“过来害怕不?”“刚来的时候害怕,过来看到这种局面,反而不害怕了。”这是广东医疗队22岁护士未海秀的回答。朱海秀不想对着镜头向爸妈报平安,她说。  相似文献   

2.
不知为不知     
我有几句话,受到朋友的质疑。我的话是在萧乾先生最后一个生日那一天,在有关他的座淡会上说的,我说:例如“文革”这个话题,不知为什么,总好像还是犯忌讳的。“文革”是民族的灾难,如果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女,是这受难的民族的一员,有什么理由为灾难制造者讳?朋友责问道:“你不知道吗?是真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门槛     
俞明 《瞭望》1989,(Z1)
你读过屠格涅夫的“门槛”吗?那种对信仰执着的追求,对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几十年间,我常常读它,令我感动的是,那女郎明明知道门槛里面等待着她的将是什么,但她还是坚定地跨进去了。  相似文献   

4.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5.
95年第17期《瞭望》杂志刊登了一幅寓意很深的漫画。画的内容是,电视上正播放着减少会议的新闻报道,坐在电视前的一位老农却有点吃惊和遗憾的地说:“俺多年没开会哩!”看过这幅漫画,相信会引起大多数读者的深思。 听那老农的话,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减少会议?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多年却没开过一次会?但是,我们有些人是应该知道的,尤其是那些负责宣传和组织发动各阶层、特别是基层群众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6.
《上一当》,好怪的片名。看完电影,也还是不得其解。不知道导演何群是什么想法。电影的主角叫刘杉。是说他因为没有办成去美国投奔父母的签证,女朋友跟他吹了,为出国向他借了五千美元,走投无路之后,搞了个年龄可以做她爸爸的俄罗斯老外做朋友,“上一当”? 是说他不得已迁就跳槽到外资企业去的哥们儿,再作冯妇,  相似文献   

7.
妈在家就在     
李秋东 《侨园》2022,(3):42-43
<正>妈妈走了,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眷恋。病重后期的妈妈从不说话,但是透过她那坚毅的眼神,我看出妈妈在苦苦煎熬,在与疾病争取着时间,在坚强地支撑着。但她还是没能等到把孙媳妇儿娶进家门的这一天。就在她孙子婚礼的前一天,妈妈撒手人寰。我不知道是残缺的才是完美的,还是完美都有残缺,婚礼如期进行。我知道,在妈妈心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她的“老儿子,大孙子”。  相似文献   

8.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 一的山西运城市纪委常务副书 记梁雨润的事迹确实令人感动,感人至深的是他对人民群众深厚、真挚的感情。面对喊破了嗓,哭干了泪,告白了头的老人,他心在颤抖:“假如她是我的父母姐妹,假如她是我的姑舅伯姨,假如她是我的亲戚朋友,我该怎样对待?  相似文献   

9.
夜深了,南京军区某团八二无后座力炮连的战士都已进入了梦乡,唯有老战士吴国庆独自在营房附近那棵大松树底下徘徊……查哨回来的指导员蒙政,看到小吴还没有睡觉感到奇怪,便问道:“小吴,是不是睡不着?来,我们坐下聊聊。”没料到小吴却“哇”地一声哭着往宿舍跑去。小吴是一个爱说爱笑的战士,今晚怎么哭了呢?莫非是家里遇到了困难,还是……?蒙指导员脑子里打了个问号,决心弄个水落石出。第二天早上,他了解到小吴的情绪是由于连里  相似文献   

10.
何谓多层次股票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九条”意见中,鲜明地提出要“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这是一个很到位的提法,清除了过去许多误导性概念。多年来,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的认识一直模糊, “二板市场”、“三板市场”之类的提法,让人搞不明白到底说的是板块还是市场。 纳斯达克国际公司总裁约翰·沃尔来华访问,有记者问:“你认为纳斯达克是二板市场吗”?他回答道:“我不认为纳斯达克是二板市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在我们这里交易买卖,为什么把我们看作是二板市场呢?无论是按股票交易量算还是  相似文献   

11.
舒展  方成 《民主》1999,(10)
孩子三至六岁进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年龄”。在这几年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年轻的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爷爷大笑时为什么会出眼泪?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犹如循循善诱的老师,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这是常识!”“长大你就会知道了!”等等办法支吾搪塞了事。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被问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调查·证据     
看完以反腐败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算来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总不能忘却剧中章台市两个头面人物的一段对话——当黄江北问到为什么不调查田副省长的腐败罪行时,林书记说:“没有证据,怎么调查?”黄江北立即反问:“不调查,哪来证据?” 好一个“怎么调查?”!好一个“哪来证据?”!究竟是证据在先还是调查在先,这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讨论一样,一时说不清。证据是用来证明事物的凭据;调查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在反腐败斗争中,调查的目的就是掌握证据来惩治罪犯。由此可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三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成都部队年近花甲的女诗人杨星火的一种杂乱、急促的叩门声,敲开了我家的房门。我看见她两眼布满血丝、一脸倦色。我诧异了:星火大姐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从未见她为什么事发愁,今天是怎么啦? 请她坐定之后,我开门见山地问:“大姐,你这是怎么啦?”  相似文献   

14.
晚报上连载丁隆炎同志撰写的《彭总在四川》,让人看了难忘之处颇多,比如彭德怀对他的老部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作为领导,还是要多关心大家的生活……为什么有的部队在风沙露天里开饭?搭个草棚子饭堂不可以吗?为什么下工后一个个还泥糊拉渣的?搭一个木头澡堂不可以吗?作为干部,关心人才是头一份工作。我看 干部,历来把他是不是处处关心下属的苦乐安危作为头条标准。” 看了此文,我被彭老总的这个“头条标准”深深感动了。彭德怀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部下,也同样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自己。黄克诚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平时行军作战,他的战马总是让伤病员和年小体弱的同志骑。他经常关心  相似文献   

15.
人在风中     
刘心武 《党政论坛》2013,(20):61-61
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来,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  相似文献   

16.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17.
我打小就让妈妈不放心。 不知什么原因,爸爸被调到一个小煤矿上,我们跟着也要搬到那儿去。我站在妈妈身边看她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子,在最上边放了两封鞭炮。 “这是什么?”我问妈妈。“鞭炮。等会儿开车时候放。”“噢。”我定定地看了那鞭炮一会儿,忽然对妈妈说:“妈妈,死了人也要放鞭炮的……”“胡说!”妈妈猛抬手“啪”地给了我一记耳光。 我被打懵了,小手捂着脸惊愕地望着妈妈,连哭都不记得了。妈妈立即后悔了,蹲下身揉着我的脸问  相似文献   

18.
闻华 《瞭望》1990,(53)
我国首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在武汉、南京、大连、北京等部分城市播出后,反响强烈,茶余饭后、街谈巷议,《渴望》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 不知道后面情节发展的,逢人打听,刘慧芳跟谁结婚了?宋大成和月娟是离婚了还是有了孩子?王沪  相似文献   

19.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天气本来好好的,没想到突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会议室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电击死。这事被一位来延安赶集的农民知道了,逢人便骂“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此话传开后,保卫部门要把这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毛泽东没有让人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反复思索着农民为什么“怒咒”自己?是什么事引起农民这么大的怨气?毛泽东决定对此作一番调查。结果群众纷纷反映“救国公粮任务太重,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吃饭的人那么多,我们怎么养得起”。毛泽东恍然大悟,群众是借…  相似文献   

20.
方成     
韩羽 《瞭望》1993,(22)
我知道方成的名字是在五十年代初。那时鸭绿江彼岸正在进行着反侵略战争。《人民日报》上几乎每天都有“投枪、匕首”(漫画)。记得有一柄最来劲的“匕首”《谁是多数?》,就是出自方成之手。当然也有钟家一份(方成、钟灵合作)。不妨说点插曲,那里我总以为他们是夫妇。不但我,后来听很多人谈起,都是这么认为。为什么“英雄所见略同”?大概都出之“想当然耳”,中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