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人、社会、自然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以平等的心态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尊严,与自然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关系。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构建小康社会的破坏因素;生态文明是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生态文明是构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不仅包含着自然实体意义上的神性自然观和物性自然观,还包含着自然非实体意义上的人性自然观。其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一体的本真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观,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寻皈"返乡之路"提供了一条极其有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和谐的理解及践行可归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中朴素的自然和谐、工业文明中忽视和谐、生态文明中回归并超越和谐。在生态文明视域中,教育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经济+自然+社会+人"综合和谐之路,营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氛围,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和谐共生;建立学习型生态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内部的和谐发展;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人际生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68-168,172
劳伦斯以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揭露和批判了工业文明和虚伪的社会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及异化,并呼唤人性的回归,生命本真的还原.文章通过分析劳伦斯的思想和作品,指出劳伦斯呼唤的是一种真实的、尊重人性的自然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就是如何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政治问题有关,并由生态危杌引发政治社会困境。究其实质,生态文明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体现,应以政治路径为准,以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契约理论是关于国家(城邦)起源的重要理论。古希腊智者学派在自然与约定的争论中表达了早期的契约理论,将自然本性和人性完善作为契约的基础,对人、社会、自然做出了界定,同时也抬升了人的地位。近代霍布斯、洛克以自然状态为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以人性的欲望至上性为基础,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削弱了自然和人的本性力量。通过古代与近代契约理论的界分,领悟到人的真正发展是自身发展和自然的复活,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结果。中国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发现“和谐”法律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营造自由的生态氛围,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理念,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中塑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秩序,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因此,它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利益对协调利益关系、加强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人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复兴之梦的中坚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将生态文明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时代的要求,探讨高校目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面临一定的困境,尤其在人格培养方面欠缺借鉴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有效举措。为解决问题,应注重采取教化模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独立、和合爱人、天人合一、尚公灭私等精神和理念,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总数的进一步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生态文明的重建刻不容缓。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中包含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掌握和了解它们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人们“恶”的行为的规范,只是两者沿着不同的路径:法律注重外在强制和不侵犯他人,对人性的约束力强;道德强调内省和利他,对人性的约束力弱。因而,法律与道德相通相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依其各自特点决定了法律对道德教育具有强化功能。所以,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谐的社会状态的实现,需要从法律规范的外在强制逐渐过渡到公民道德内省的自觉行为。贯彻落实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把道德的教化与法律的强制结合起来,发挥法律对道德教育的强化功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引导我国公民践行“八荣八耻”的道德要求,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模糊认识。认清构建和谐社会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和谐社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认清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思想、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巨大变革之中,只有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的价值目标,并以和谐理念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人类才能改善现有的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美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