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革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精神基因。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把握列宁“为什么要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厚价值意蕴,有助于深刻认识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列宁在探索“怎么样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中,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上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党的自我革命体系,形成了列宁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成果。列宁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一份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其进行总结,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常度、广度、尺度和效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共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宁时期的苏共党内民主生活非常活跃 ,这与列宁个人良好的民主素质和民主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但自列宁之后 ,苏共党内民主逐渐丧失 ,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 :在党内实行思想专制和个人崇拜 ,致使党思想逐渐僵化 ,失去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治党治国的能力 ;在干部问题上实行任命制 ,广大党员无权选择干部 ,致使大批素质不良者混入党的领导层内 ,干部队伍素质出现恶性循环 ;广大党员因自身民主权利被剥夺殆尽 ,最终对党彻底失望。苏共党内民主丧尽 ,致使党心丧尽  相似文献   

3.
郑贤云 《传承》2009,(20):42-43
列宁在领导俄共进行革命和执政的过程中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包括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以及采取多种措施发扬党内民主等方面,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党内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领导俄共进行革命和执政的过程中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包括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以及采取多种措施发扬党内民主等方面,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党内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舒新 《理论月刊》2010,(2):25-27
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着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从而避免了改良主义对俄国党和俄国革命的影响,保证了俄国革命走向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着重批判了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沙文主义,从而避免了改良主义对东方国家共产党及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为东方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列宁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对中国共产党认知以改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主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引起了远在俄国的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高度关注。针对中国各阶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表现,列宁分析指出,"孙中山的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是还能从事历史上进步事业的亚洲资产阶级;"袁世凯的党"是中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是投机革命出卖共和的反动党;广大的农民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社会支柱,却没有被广泛地吸引到革命中来;发展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将中国民主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先进阶级,未来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克服孙中山的党脱离群众的弱点,能够批判吸收孙中山纲领的革命民主主义内核。列宁的科学分析不仅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推进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创举。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协商思想和伟大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协商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向广泛、多层、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佳义 《北京观察》2014,(10):12-14
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各地掀起协商民主建设的热潮,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也碰到许多问题。我对其中几个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问题一:近年来,我国提出协商民主建设,有没有什么背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就有协商民主,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9.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在某些根本性的实质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这类问题,还有待于在继续讨论中求得解决。本文介绍其中的十个问题,供大家在教学和研究时参考。一、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含义? 在讨论中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它首先是一个国体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体问题。他们的主要理由是:①从革命导师的论述来看,必须从国体和政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列宁在《国家  相似文献   

10.
刘思仓 《前沿》2003,4(9):100-103
十月革命后 ,俄共 (布 )成了执政党 ,如何加强自身建设 ,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列宁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必须坚持党对苏维埃国家的领导 ;执政后党的根本任务是搞好经济建设 ;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注重党员质量 ,纯洁党的队伍等。列宁探索出的这些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并对其它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革命的条件和必然性上,考茨基的观点停留在对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认知和认同的水平上。按照考茨基的观点,东方国家包括俄国都不能和不要进行革命。列宁的思想则超越了对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认同水平。面对落后的俄国,列宁提出了有利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比较考茨基和列宁关于"民主"的思想,前者违背和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后者继承和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前者未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说话,后者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本着维护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出主张并进行实践;前者提出的观点包含极其荒谬的内容,后者则是科学的和有利于推进革命实践的。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组织原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突出贡献。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理论同整个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一样,既是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结晶,其思想渊源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党的组织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以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俄国革命民粹派政党(主要是“土地和自由社”与“民意党”)的理论与实践。由于列宁曾对民粹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进行过系统的批判,因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列宁对革命民粹派政党组织原则的肯定和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3.
联合策略、斗争策略和妥协策略是列宁在俄国革命中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处理党际关系的主要策略。"斗争"策略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坚守,正是为着这一目标,列宁指导布尔什维克党与各种反动政党和机会主义政党进行坚决斗争,以确保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妥协"策略体现了列宁因时制宜处理党际关系的方法论,正是因着这一方法,布尔什维克党在不丧失革命原则的前提下与其他政党达成的妥协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最大化。"联合"策略既内蕴着斗争,亦包含有妥协,集中体现了列宁在处理党际关系上原则性与策略性、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怎么办?》是1902年2月列宁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政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以及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任务,并针对经济派的一系列基本错误进行反驳和批判而形成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列宁强调了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和思想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原理,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怎么办?》一书既是为了解决俄国革命的迫切问题而写,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做出巨大贡献,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宁晚年特别关注主要领导个人权力扩张而可能产生的个人专权问题,他担心这会影响到中央领导层的稳定,甚至导致党分裂。为此,他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建设新型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构想,包括:重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直接监督;强调对主要领导思想素质的考察;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培育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等等。深刻把握列宁上述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破解"一把手"腐败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破哲三指出,在国家观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是否废除“民主共和制”等思想的严重误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意是指“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但列宁却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是全部“破坏”、“粉碎”等意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国”的肯定曲解为废除“民主共和国”。其原因在于列宁并未读过马恩的相关著作,就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得出了被后来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中,列宁逐渐形成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领袖集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改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为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创立“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运用“铁的纪律”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与权威、通过“自我革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真正先锋队,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探索。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制度设计,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纪律建设,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高度重视和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依据时代特征和党所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创新党内民主理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党内民主思想,为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各自的独创性贡献。回顾与梳理我们党成立以来对党内民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的党内民主建设,实现党内民主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党内民主集中制的首倡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对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首倡者.他"改译"斯大林的<列宁和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进行了初步论述,特别是对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使得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不至于完全空白.他本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将党内民主建设思想贯彻到实践当中,对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新世纪之初,无论就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而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一个问题。发展党内民主,是一个很大,也很复杂的问题。这里仅就几个主要之点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党内民主概念的含义什么是党内民主根据列宁的意思,并参照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界说,我认为,所谓党内民主,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也可以说,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或主体,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党员当家作主。列宁在谈到党的民主性质时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