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润 《青年论坛》2014,(2):65-68
研究青年的本质,是青年学之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为研究青年的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青年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二者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青年学学科视阁下对青年本质的研究关键在于要从一般意义上青年的本质属性背后探究青年的特殊本质属性,即“日益突变”的自然属性,“渐趋拓延”的实践属性,“日渐成熟”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基础,实践属性是中间环节,而社会属性是前两个属性的制约条件.青年的三个特殊本质属性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兼驳"文化全球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奔 《探索与争鸣》2006,46(9):19-22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全球化”论者对全球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的一些观点,均有可质疑之处,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昆淆。同时,那种认为马克思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就人的“属性”而言,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吴玲 《传承》2013,(7):92-9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萌芽、稚嫩、成熟、深化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经历了“自我意识一自由自觉的劳动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几个历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伟 《前沿》2009,(7):46-48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我国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角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洪银兴 《群众》2023,(1):22-24
<正>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明确要求。关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仅要重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容的规定,而且要对他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三方面——“肉体方面”、“理论方面”和“实践活动”界定人本质的具体内涵,此界定涵盖并且突破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人本质的研究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现存社会状况的深层次反思,他抓住了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透过劳动的视角揭示了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并在对劳动的分析中,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方面阐发了人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付金凤 《传承》2010,(3):46-4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蜀威 《桂海论丛》2008,24(5):37-39
人作为“类生命”开放的、自由的、发展的、丰富的存在物,与作为“种”的动物具有根本区别。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始终贯彻的是如何从整体上提升“类生命”的质量,这和以往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有着根本的区别,标志着“类”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于海平 《桂海论丛》2006,22(6):8-10
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从党的宗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内涵体现,从物质价值、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霍桑在他的重要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中,通过描述胡伯牧师为掩盖其罪恶戴上黑面纱,以及教徒们对黑面纱的种种反应,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罪恶的念头、犯罪的冲动,都有不为人知的黑暗与秘密,哪怕是"圣洁的牧师",这是人性的阴暗面,是压抑与扭曲的结果.从社会历史背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方面对该作中人性的扭曲与阴暗的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康敏 《思想战线》2005,31(1):88-91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艾尔丽 《青年论坛》2009,(5):100-104
关于不带宾语而用在动词前的“给”及相关词语的性质问题,人们的认识一直是很有分歧的。许多学者认为介词是不能省略宾语的,因此,“x+V”结构中的“X”只能归为助动词范畴。但从一些语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给+V”中的“给”及相关结构“被+V”、“替+V”、“把+V”、“对/对着+V”中的“被”、“替”、“把”、“对/对着”的性质却很复杂的是助动词、动词还是介词省略宾语的形式,是与具体语句环境有关的。也就是说,介词省略宾语的现象是存在的,是介词泛化发展的结果,而这种省宾现象主要体现在口语性语料中。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犯罪在起源上具有同步性。人性在起源的复杂过程中为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包括制造工具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犯罪之所以能伴随着人性的起源而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异化。犯罪起源于非规范行为,非规范行为根源于三大差异,即人性的差异。我国在犯罪起源上的传统观点认为犯罪起源于私有制,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已用大量材料证明了犯罪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是由其学院性质、培养目标、院情等因素决定的.警务化管理是手段,培养优良校风和保证教学训练任务的完成是目的.警务化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