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青岛市监察局、人事局和市政府督察室分别开通了“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以解决政府机关“门难进”,公务员服务态度差“脸难看”,市民投诉久拖不决“事难办”等问题。 “效能投诉”采取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谁不尽职尽责“误了事”,谁对百姓的事拖延推诿、敷衍塞责,接到投诉电话就追查谁的责任。这就“逼”着“公仆”们不仅要认  相似文献   

2.
加强社会主义医德教育张宏珍医德是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调节处理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工作各部门之间、医疗事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之总和。医学自古就被称为“仁术”,比其他科学有更强的道德意义。医院又是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东北角,一座具有全新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医院,正由一家拥有90年悠久历史的老医院静悄悄地生成、演化着。未来中国最高等级的医院是个什么模样?作为国家“三级特等医院”首家试点单位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大医院的“雏形”。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学院建于1970年,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大医院之一,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的三重任务,又担负着东北地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抢救工作。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学科点10个,硕士学科点24个,聚集着一大批国内有名望的老专家教授和中青年医学人才;现拥有1205张病床,平均日门诊量2500人次。医院高超的医术水  相似文献   

4.
在差不多整个社会舆论都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日渐上扬的医疗费用持一致谴责的今天,在分明知道一段时间来人们甚至对医生、护士被殴打都难得表现一点同情的情况下,是否要冒犯“众怒”之险,站出来为医院“辩护”,的确是件令人犹豫的事。 然而,舆论真的很公平吗? 诚然,人们有权要求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更有充分的理由就凭自己的日常感受,比如一次误诊或  相似文献   

5.
“花钱买批评,设奖求投诉”,这是青岛市林业局为落实政府工作“提速”,对国家公务员实施“效能投诉”,建设“服务型”机关而采取的新举措。 “奖投诉”有助于转变机关作风。各级党政机关原本就是为群众办事而设立的。然而,如今有些机关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的经常不按“章法”办事;有的遇事相互“踢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淮北市H医院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详细地调查了该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对医患关系现状和医患冲突原因的认识,调查发现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医患沟通不足、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患者自身维权意识增强三个方面。从政府与国家、医院、患者等方面探讨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人眼里,军队医院一向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进入80年代以后,军队医院向社会敞开了大门,非军人患病者也可前去就医。军队医院精湛高超的医疗水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使其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高。这里向读者介绍的三○二医院,是一所颇有特色的军队医院。 “多位一体”的传染病中心 三○二医院坐落在北京市的西南郊。这家医院的  相似文献   

8.
全国百佳医生、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院长韩子刚,最近就医德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在医务工作者中引起广泛的共鸣。他提出,当前医务界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务院及8部委下达了15个重要文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等正在全国铺开实施,涉及面广,调整力度大,备受社会关注。在这特殊时期,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增加,究其原因,从医务人员角度分析多属于医德医风问题。韩子刚认为,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我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德治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编外军医     
偌大的山城重庆,一个小小的部队机关卫生所本不起眼,然而,近三四年因为有一位编外军医,很快就小有名气。 “为民治病 妙手回春” 编外军医沈跃生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原解放军重庆712医院副院长。是一位军内外有名的骨伤科推拿疗法专家。1919年离休后,他常说:“党和人民给了我为民服务的医术,我没有权力把它带进骨灰盒!”在老伴的支持下,他把环境幽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0,(28)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亚平的《从一名患者的经历看医疗服务》一文在本刊今年第21期“热点观察”栏目中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读者投书编辑部,或发表对该文的看法,或以自己完全不同于王亚平的就医经历来说明,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同样待遇不高,同样背负着医疗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医院与医院,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是那么地不同。 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因为人吃五谷杂粮,都有可能生病,都会有需要医院和医生的时候。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态度,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诚然,医患…  相似文献   

11.
在浙江杭州,一家创办只有6 年的综合医院的改革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医疗制度的全面改革中,促进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和医术的提高,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据统计,这家医院的病人平均住院日已由1995年开院初的15天下降至去年的9.5天,比全国“百佳医院”的达标标准减少6.5天;在不断增长的医院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到37.4%,比全国“百佳医院”的达标  相似文献   

12.
姜微 《瞭望》1991,(19)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初,“找专家看病难”曾是人们极为强烈的慨叹之一。而今,请医术高明的专家看病,不再是病家的奢望。80年代中期以来,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专家门诊”,已在大江南北的各级医院普遍开设。 北京、上海,这两个代表中国医疗技术领先水平的都市,汇聚着许多医学名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求医问病的人。京沪两地的专家门诊,集中地体现了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夏本植同志对患者热情和蔼,对医术勤于探索,他以质朴的情感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痛苦,被人们赞誉为今日白求恩。一、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夏本植给自己立了条规矩——对急诊病人实行“全天候”服务,为了这个规矩,他到底付出了多少,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4.
石硕  韩仕超 《团结》2012,(6):64-66
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里.有一个科室长年处于忙碌状态.那就是被誉为“抢救生命前沿”的急诊科。民革党员周长勇已经在这样忙碌的急诊部门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身为急诊科主任的他成功抢救无数患者.多次获得医院重大抢救奖。  相似文献   

15.
“九五”期间,解放军广州总医院党委坚持“抓首位、正方向,严管理、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围绕“金钱、职级、出国”等广大医务人员最为关心的敏感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的全面建设。 广州总医院地处繁华商业闹市,营院外星级宾馆比比皆是,富贾如云,名车如梭,高消费的浪潮扑面而来。在这种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货币的分量显得十分沉重,有不少同志“乱花渐欲迷人眼”,行动上发生了偏差。有的向患者要钱要物要吃请,有的想方设法捞外快,有的不择手段开大处方拿药商回扣,引来投诉不断。党委…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500余所城市大医院里,“院长难当”的抱怨屡有耳闻。在新旧体制矛盾缠绕下,要想做个政府、患者、职工三方都满意的好院长,确实难上加难。 地处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医大一院),年轻院长马晓伟率先实施“以病人为中心”、探索现代大医院新模式的一系列改革,在初见成效中赢得了“三满意”的评价。 ——主管卫生工作的国务委员彭佩云专门批示:“中国医大一院的改革经验可以向全国医院推荐。”卫生部为此到沈阳召开经验交流会,到会的250多位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大医院院长在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对医大一院的改革举措,和以马晓伟为主的院领导班子一致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7,(Z1)
太多的说不清楚,导致中国众多公立医院正在泥潭里挣扎。比如,到底是客观政策的“逼良为娼”,还是主观因素的“自甘堕落”,使医院因“高收费”犯了众怒?再如,医院“高收费源自高成本”的可信度究竟几何?甚至,几乎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医院成本。当然,更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我们因为医院的“效率低下”而支付了多么高昂的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师用一双手、几根银针和几张药膏就使我多年的腰病明显好转。中医真神,真灵!”这是莫尼卡小姐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20岁的莫尼卡小姐是巴西圣保罗市的一位服装模特。她在当地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展览会上,接受了随团作现场表演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李学武医师的治疗。莫尼卡小姐6年前因腰部受压,腰椎滑脱,得了小关节紊乱等症。几年来,她四方求医,跑遍了圣保罗市大小医院,但效果甚微。去年11月,她参加中国科技展览会的服务工作,当听说有一位经验丰富、医术高明的中医师现场表演中国传统的推拿、按摩、针灸疗法时,她决定去试一试。李学武医师先对患者进行牵引、推拿、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外科医生,社会上有两处议论:一种是同情,说拿手术刀的挣钱少,不如“拿剃头刀”的;一种是指责,说他们一刀在手,随意“宰杀”患者,收受“红包”。辛定一,52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典型的拿手术刀的人。他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是50岁左右的那一代医生的优秀代表,尽管他也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私心”。  相似文献   

20.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名医,有一次他去见魏王,魏王问:“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答日:“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俩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道出其中的原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就是说在得病之人还没有显出征兆时,他就铲除病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