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要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宪法的二级大法。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是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行政权作为重要的公权力之一,必然也要依法行使。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观念,认清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充分发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治理国家、促进改革和保障人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要求学员了解并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  相似文献   

2.
一、制定我国《紧急状态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我国宪法在第 62条、第 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宣布战争状态的权力 ,第 89条规定了国务院决定戒严的权力 ,但在诸多法律、法规中都提到了紧急状态 ,如戒严法、防震减灾法等。依据不同标准可对紧急状态作不同分类。本文从政府管理职能及管理领域的角度对紧急状态作如下分类 ;1 .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飓风、雪崩、塌方、巨型陨石坠落、突发性局部生态恶化等。 2 .重大突发性工业事故及灾难性事故 :如核事故、电力事故、石油、…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央苏区军事法的渊源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立法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苏区军事法的渊源主要有六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军事法律、中央苏区普通法中的军事条款、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具有军事法规性质的文件。中央苏区军事法体系由十个分支部门法律规范构成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调整苏区各种军事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分凸显了为苏维埃政权和军事斗争服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已于2003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规范政府审批和许可行为、依法保障公民行政法上的权利的重要法律,出台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该法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行政许可制度可以享有行政法上的权利;另一方面,该法又为规范政府审批和许可行为提供了一个基本法律依据,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有效保障。可以说,《行政许可法》是规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政关系的一个基本行政…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1,(5):57-57
据3月11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吴邦国强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磊 《廉政瞭望》2011,(7):28-29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3月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大厦“封顶”,一直在进行最后的冲剌。《社会保险法》、《国家赔偿法》、《代表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监察法》……有十几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出台或被修改。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以立法形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举措,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与人诉讼活动,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其在法律体系的地位来看,它保障民法、经济法等重要实体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地位仅次于宪法,与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部门一样,居于基本法的地位,其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学好《民事诉讼法教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树燕 《世纪桥》2003,(2):19-20
一、《宪法》反腐功能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有学者和法律工作者从《宪法》在国家法律中的地位出发,针对依法治国的国家方略,提出了依宪治国的呼吁和设想。由此也激起了一些人的疑问与反对,主流观点之一是围绕《宪法》的反腐功能展开的。质疑之一在于:《宪法》是否在当前关系中国国振党兴的重大问题即反腐问题面前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0.
易虹 《求实》2000,(9):33-34
在我国 ,法律渊源是指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行政法的渊源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究竟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者们众说纷纭 ,但以下几种是共同一致的 :(1 )宪法 ;(2 )法律 ;(3 )行政法规和规章 ;(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 )法律解释。可见 ,行政法中的成文渊源形式是一致公认的 ,而把判例排除在行政法渊源之外。判例 ,即法院可以援引并作为审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和裁定 ,在某些国家(英美等国 )是法律渊源之一 ,而在我…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 法权的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目前,全 国人大已召开了八届会议。 全国人大的职权是: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和制定, 修改法律,决定、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决定国家生活中的 重大问题,行使监督权。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每届任期4年。1975年以后改为每届任期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内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与全国人大的任期相同。其职权是:主持全国…  相似文献   

12.
政策法规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的犯罪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作出适用主体范围扩大到“四种人”的解释。这“四种人”是:①法律授权规定某些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在某些领域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②在机构改革中,有的地方将原来的一些国家机关调整为事业单位,但仍然保留其行使某些行政管理的职能;③有些国家机关将自己行使的职权依法委托给一些组织行使;④实践中有的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了一部分国家机关以外的人员从事公务。上述这“四种人”虽然在形式上未列入国家机关编制,但实际是在国家机关中工作或者行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按照这一法律解释,这些人员在行使国家权力时,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罪的规定处罚。这一司法解释的讨论通过,对惩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扩大的“四种人”的渎职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本刊为方便广大读者学习、对照我国刑法关于渎职罪适用主体规定,为各级党政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法律帮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8,(4)
正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一、什么是监察委?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  相似文献   

14.
对各主体财产平等保护,不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宪法的一贯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平等保护静态财产权和区别限制财产权行使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目前宪法、基本法、特别法都缺失对财产权行使的合理限制。迫切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限制财产权行使的法律体系,以确保财产权法律的平等和公平。  相似文献   

15.
叶雷 《奋斗》2006,(10):58-59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8月27日下午高票表决通过《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使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所规定之监督权。拥有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实行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的宪法和法律,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任何地方、部门,任何机关、党派、团体和个人都无权代替。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第三条规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求实》2010,(Z2)
##正##作为正式法源,我国的制定法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种类,我国人民调解法制近来有了新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8月2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第一次将我国人民调解制度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标志着人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政治     
民族政治是指与民族有关的人们取得并行使社会权力的活动。取得并行使社会权力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并事关自由和秩序、利益和要求。民族政治组织经历了群、部落、酋邦、发展到了国家。如今在多民族国家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涉及民族自主权、参政权、表达权等。在我国,除了宪法和普通法律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权力。  相似文献   

20.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时,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定程序办事,不能依长官意志办事。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恪守公平、正义价值和法的精神,以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是由行政机关通过行使行政权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