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临死之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即位后,蜀汉军政事务不论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为感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倾心竭力,扶助嗣主,起早睡晚,事必躬亲,惟恐他人不尽心.在奖惩方面,"罚二十以上皆亲览",所有簿记书册,常亲自核校,最后操劳过度,过早病死.如果说,诸葛亮那种尽心尽力,为扶助蜀汉后主刘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刻苦工作精神值得人们称颂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2.
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历来倍受人们尊重,因此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写到诸葛亮。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李白把诸葛亮比作水中的鱼,鞠躬尽瘁协助刘备建立伟业,但李白不是欣赏战场上的诸葛亮,而是欣赏他能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白要赛过诸葛亮的是智慧。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治蜀期间,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实行严刑峻法,不知呵护培养人才;为蜀汉鞠躬尽瘁却不受刘禅待见。这些都非真正的"智者"之举。而刘禅聪明机智,深有权谋;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蜀亡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因而刘禅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愚者"。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过,读诸葛亮《出师表》少有不动心者,读李密《陈情表》鲜有不动情者。动心也好,动情也好,换言之就是“激动”吧。激动归激动,可真正能象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象李密那样“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者,历史上也并不多见。看来,激动之后,并不真动,乃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今风格迥异罢了。  相似文献   

5.
华丁 《瞭望》1991,(Z1)
一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一提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就显现出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形象来。诸葛亮死后的头几年,未获准建筑祠庙,但每逢清明时节,百姓们就拿着香火到田间陌上祭祀他,纪念他。直到他死后数十年,蜀国人民还唱歌寄托对诸葛亮的哀思。 诸葛亮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人望,首先是因为他辅佐蜀汉,政绩斐然。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经过不算长的时间,就使蜀汉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相似文献   

6.
柳暗花明见此村从1985年开始,我国学者为弄清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裔情况,多次到诸葛亮的出生地山东沂南县、长期居留地湖北襄阳隆中、葬身地陕西勉县进行过调查,结果都一筹莫展,甚至连姓诸葛的人也找不到。在曾是蜀汉都城的成都,虽有少数几户姓诸葛,但都称自己的祖先是明清时从浙江入川经商而留居的,与诸葛亮攀不上亲。又有人发  相似文献   

7.
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就是“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这种精神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今天,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挥泪斩马谡",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诸葛亮以法治军、奖罚分明的典范,但在笔者看来,斩杀马谡,也可能是诸葛亮玩弄的官场把戏,其目的在于掩饰用人过错,推卸领导责任. 马谡一案,归根结底在于"街亭事件".<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被诸葛亮视为"根本"的街亭,按理说由魏延来把守最合适,也最保险,但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却一反常态,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而让魏延等宿将坐了"冷板凳",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牧童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3):I0001-I0004,33-41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李楠 《瞭望》1991,(28)
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水从中流淌。山环岭绕,东西相接,形成一块景色秀丽,土地肥美的小平原:汉中盆地。 历史上。秦获汉中而取蜀灭楚;刘邦在此招贤策划,先定三秦而得天下;蜀汉刘备诸葛亮屯兵汉中,冀展雄图。这些往事人所熟知,却说明:倚托这小块盆地可以开创历史、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1.
瞭望哨     
《瞭望》1987,(9)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既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夕阳西下,还以自己的余光布下一天彩霞,为人间创造那么美好的景象。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每每类此,他们一生追求真理、传播光明,到了垂老之年,还在作最后的拼搏,为大众谋福利。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2.
读《出师表》浅议公文文风白文杰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刘禅是个昏庸的国君,实际上担负蜀汉政治军事责任的是诸葛亮。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前,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出师表》,告诉刘禅...  相似文献   

13.
跨进“牛”年,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的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教诲:“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4.
平平 《侨园》2014,(2):84-84
提起“空城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诸葛亮妙用“空城计”。实际上,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当中,也有很多成功用过“空城计”的将领,他们的大智大勇至今被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读2017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七年级《中国历史》16课《三国鼎立》"刘备三次登门恳请诸葛亮"中提到:"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笔者认为,诸葛亮"隐居"这一提法不妥,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焦裕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树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为艰难创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激发出无穷的能量。焦裕禄那种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承担起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期盼。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本质是对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忠实践行。正因如此,在后焦裕禄时代"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依然不断涌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除了要精准把握焦裕禄的精神内核,还要注意抓好"知、情、意、行"这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吕方 《各界》2014,(11)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18.
吕方 《各界》2014,(11):56-59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19.
左右 《民主》2007,(2):41-41
诸葛亮辅佐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主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他才华横溢,智谋无穷。然而,蜀国的灭亡,暴露了诸葛亮忽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弱点。在他身后,蜀国基本上政无内治之人,战无征伐之将,以至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地步。按说,诸葛亮才智多谋,既懂得人才的重要,也有识才之慧眼,用才之本领,可为什么到了“蜀中  相似文献   

20.
拜谒武侯祠     
《侨园》2016,(6)
正列车经过43个小时长途奔波,中午到了成都,我们暂住在蜀汉宾馆。下午简单整理后,我就急于去拜谒武侯祠。武侯祠坐落在成都武侯区,占地面积56亩,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始建于西晋末,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明初时被毁,到清康熙年十一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后人习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祠内殿宇重重,布局严整,古朴肃穆,庄严典雅,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走进武侯祠朱红的大门,只见甬道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