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报人生     
电报像个很老的老人,正在慢慢退出舞台,当然,它也有过纵横四海的青壮年。滴滴响上几声,一张电报就分娩出人间的悲欢离合。 我没有发过电报,却经常在一些文童中看到电报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日,蒋介石即给毛泽东发去电报,后又连发两封电报,催促国共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蒋介石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为当时国内国际大背景下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1953年8月,我突然接到老家的一封电报,记得电文的意思是我的老父亲得了重病,叫我回去看望,见上一面。当时我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警卫任务很重,是回家还是不回家?思想上斗争了老半天,感到压力很大,最后我决定把电报给李银桥卫士长看看,向他请示一下。他看过电报后,说这事要向毛主席汇报。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谢·阿列克谢耶夫在《列宁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收到一封前线发来的要求支援武器和服装的电报。然而,如此十万火急的电报事项交办后,军需部却迟迟不予答复。  相似文献   

5.
《新湘评论》2010,(5):1-1
前苏联谢·阿列克谢耶夫在《列宁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收到一封前线发来的要求支援武器和服装的电报。然而,如此十万火急的电报事项交办后,军需部却迟迟不予答复。  相似文献   

6.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0,(11):45-47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一份电报是通知红都保安中共中央的,但这份电报究竟是谁发的却是个谜。多年来,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都把张学良或当时中共中央驻东北军联络员刘鼎所发的电报作为保安得知西安事变的开始。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7.
郭晓勇 《党的文献》2016,(6):109-113
长征时期,林育英发过一封抬头为"请转电四方面军国焘同志"的电报,落款为"十六日九时",但没有具体的年月。通过对电报内容的解读和对电报产生过程的梳理可以得出:这封电报发出的时间应该是1935年12月16日,这也应该是林育英到达陕北后发给张国焘的第一封电报。从这封电报开始,林育英承担起一个新的任务,开始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调解矛盾,对张国焘进行说服和争取工作。目前有研究者把这封电报的发出时间误判为1936年1月16日,这可能是将电报的个别字句与其他两封内容有一定关联的电报错误衔接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井人 《党史文苑》2006,(3):25-27
“一号叛逆”在景德镇落网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正月初二这天——1950年2月18日,正在家里准备吃早饭的江西省委常委、公安厅长王卓超,收到厅机要科长亲自送来的特急电报。王卓超打开译电稿,见是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发来的,电报讲到: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副主席彭泽民,已两次向公安部报告,要求江西公安部门缉捕出卖邓演达的叛逆陈敬斋。据称陈敬斋匿居在景德镇一带,望省厅从速部署行动,尽早将陈敬斋缉捕归案。电报中还指出:缉捕陈犯为江西省公安厅的重要任务,陈犯系“江西一号叛逆”。是农工民主党向政府提出的特别要求。  相似文献   

9.
电报人生     
电报像个很老的老人,正在慢慢退出舞台,当然,它也有过纵横四海的青壮年。滴滴响上几声,一张电报就分娩出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没有发过电报,却经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电报的事情。比如世界上最短的电报,只有两个标点符号:大作家雨果问出版商书卖得怎么样,他用了一个问号,出版商回了他一个感叹号。比如胡适黄侃这两位学者,都  相似文献   

10.
叶子 《学习导报》2012,(15):53-56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12月,毛泽东挥笔写下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后,立即用电报发给已随红军到达陇东前线的丁玲。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而且以电报方式发给,只有丁玲一人,足见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至深至真。  相似文献   

11.
一句救命话     
姚克 《党建文汇》2002,(20):43-43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天,一封从察里津前线发来的急电送到了列宁手里。内容是:“冬天就要到了,士兵还缺少冬衣御寒,弹药将尽,速!总部机关迟迟未予答复。”列宁让通信员把电报送到军需供给部。一小时后,列宁打电话给部长:“你好,我是列宁,送去的电报你收到了吗?”“没有收到。”“请去查一下邮件。”“我马上去,然后给您去电话。”  相似文献   

12.
1948年4月,昌维战役打响以后,山东兵团政治部机关起草并发出了一个瓦解敌军的电报。电报是想敦促昌维的敌人投降,所以,内容主要讲对敌方人员的宽大政策,提出该地区的国民党军政各类人员一律"既往不咎",立功可以受奖……结果,第二天,兵团就收到了中央的一份措词严厉的批评电报。电报明确指出:对罪大恶极分子和其他  相似文献   

13.
读党史资料,发现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各有一份绝密电报,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第一份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情报人员钱壮飞潜入敌人特务机关获得的绝密电报。如不是截获这份电报报告党中央,在上海的中央机关将会被敌人一阿打尽。  相似文献   

14.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1990年1月24日,陈云同志曾给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同志写过一幅条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同志说: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  相似文献   

15.
1950年,祖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全部获得解放。1月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通过电报向国内下达了“进军及经营西藏”的指示。这份电报是写给中央吞口彭德怀并转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的。当时彭德怀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6.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这时,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张培森所撰《刘晓何时到上海任地下党负责人》一文,根据张闻天、刘晓当时所发电报,判断刘晓动身赴沪的时间当是1937年7月11日至16日之间,抵沪时间最迟不会晚于17日。读后很有启发,引人思考。笔者近日又查阅了一些史料,感到此说还值得推敲。我判断,张闻天三份有日无年、月的电报,第一封“十一日”致上海冯雪峰及第二封“十六日”致上海潘汉年、冯雪峰的电报,均系1937年6月发出。第三封“十九日”的电报则为1937年7月发出。刘晓到达上海时间大致为6月中旬末、下旬初。理由如下:一、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刘晓…  相似文献   

18.
据《近代史研究》透露,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向中共中央提出入党要求。现保存有两个文献可资佐证:一是1936年底,中共派驻东北军的联络员刘鼎在致中共中央的一封电报中说:“日要求入我党员,求专人训练”。此即指张学良将军曾不止一次向刘鼎谈到他的入党要求。二是同年7月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洛甫(张闻天)给共产国际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具体说明了张学良将军提出入党问题的经过以及中共中央打算吸收其入党的具体考虑。电报发出后,共产  相似文献   

19.
《先锋队》1995,(Z2)
周恩来谈雅尔塔协定和斯大林给毛泽东的电报1967年4月,周恩来在北京和越南总理范文同会谈时,谈及1945年先后发生的两件事。"雅尔塔协定"和斯大林给毛泽东的电报。周恩来说: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美国支持蒋介石。那时,苏联打得损失很大,签订了雅尔塔协...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84,(10)
去年,我们从旧政权档案中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文物,即“马日事变”后湘潭县党部、县农协等六个革命团体联合发给各县党部、农协、工会的电报(电报照片见封底)。电报原文如下: “农民协会、县党部、总工会钧鉴:反动派日伏省垣,乘我不备,于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