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越南十八世纪作家邓陈琨的汉文乐府诗《征妇吟曲》是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养料创作成功的典型范例。 《征妇吟曲》是十七、十八世纪越南社会战乱及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征妇形象;它从描写妇女悲惨命运、刻画女性细腻心态两方面开创了批判现实的越南古典文学之先河。 《征妇吟曲》的创作成功与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镌刻于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鲜明印记有力地证明:它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5,(40):44-49
在位一个甲子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其收藏之道正是要用丰富的宫廷典藏来证明他治下的盛世。对比当今,历史文物乃至中华文化,自然也需要一个和平、富足、开放的社会,来保护、研究和发扬。与历代皇家书画著录相比,《石渠宝笈》具有著录数量多、品类多与孤本绝品多三重优势。鉴定、欣赏、装褫、铨次,共同构成古代书画的收藏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农用土地流通法》看俄罗斯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农用土地流通法》的颁布为俄罗斯农业用地的自由流通和买卖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俄罗斯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进而对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制度选择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农用土地流通法》作为多方妥协的产物,它在若干重要方面并未反映土地改革倡导的意愿,从而使其重要性受到质疑。俄罗斯社会目前不利于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前现代性政治文化也使得《农用土地流通法》的作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5.
《美国研究》2021,35(4):134-149
美国内战与重建改变了美国的宪法结构;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比照18世纪美国的独立革命与立宪建国,称19世纪的内战与重建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时期通过的三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延续至今,"大规模监禁"可谓美国奴隶制烙印的当代体现,最高法院的判决曲解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主旨,重建宪法修正案令美国女性非常失望,也给美国华人带来了入境和平等方面的困扰。这三条修正案并不符合民众对于重建的期待,偏离了所谓的大众宪法观。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社会,王族婚姻不仅具有一般的社会意义,还具有政治上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缅甸最权威史书<琉璃宫史>中所记载的东吁王朝王族婚姻状况,对当时的王族婚制、后妃身份、婚礼、婚姻观念等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析,由此揭示王室婚姻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国文学的山水风景描写是相当迟的 ,不必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就是古典文学发达的十七世纪 ,山水风景仍然不登大雅之堂。直到十八世纪中期 ,法国文学才走出人工花园和华丽的沙龙 ,山水风景开始进入作家的视野。卢梭一出 ,崇尚大自然蔚然成风。 1 80 1年匆匆问世的《阿达拉》正是一部开浪漫主义先河、巩固自然风景的文学地位的写景杰作。La France poss dait autrefois,dans l′Am riqueseptentrionale,un vaste empire qui s′ tendait depuis le Labradorjusqu′aux Florides,et depuis les rivages de l′Atlantiquejusqu′aux la…  相似文献   

8.
纪德30年代发表的《新粮》是《地粮》的姊妹篇。这部充满诗性与激情的作品,实际是五个不同时期创作片段的糅合,它展示了纪德思想发展的历程:从《地粮》时期的个人主义转向介入时期的人道主义,目光由小我的快乐转向大我的解放,最后升华到介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进而走进共产主义。在作品中,纪德试图从自我的经历和智慧中总结出一套幸福哲学,寻求人人幸福成为其独特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看美国霸权维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为个案研究,试图阐释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和国际组织的不断壮大,美国在维系霸权地位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文章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所体现的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西方人权观的具体反映,也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而当这种价值观与美国的现实权势维系产生矛盾时,美国便在"单极体系"的逻辑中陷入两难困境.其结果是削弱了美国价值观的对外投射力,进一步加剧了与欧洲盟国的分裂,并最终危及"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诗法译的第二个版本,《玉书》奠定了中国古诗在欧洲的传播基础,并一直备受争议。她是误读文本造成的再创作,还是文化需要引起的再创作,抑或是二种原因兼有?本文尝试着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重新研究朱迪特在《玉书》中的创造性翻译,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玉书》在东学西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史记》中,对两国文学交流的记述多为统治者的推动、两国书籍的交流,以及从数量上表现出使臣、留学生、僧侣、宿卫在两国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在对具体作品、文人间的往来诗作、两国文人交流的事迹等方面记录较少。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新罗对唐朝文学、文化的不懈追求、主动吸收,才使得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形成全面推开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从《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看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以美国为首签署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正式把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防御圈内;此前,南中国海位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之外.之后,该条约多次被试图援引,用以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实指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活动.纵观20世纪50、60年代,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下,美国不仅试图否认中国对南中国海岛礁的主权,还坚决反对中国在南中国海采取任何行动,但放任台湾当局、菲律宾和南越等冷战盟友在南中国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吕沙东 《法国研究》2007,11(1):9-16
<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9月在青岛大学教"小说史"时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沈从文那时对佛经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并且答应了恋人弟弟张小五的要求,决定对其中几篇加以改造,"就某经取材,重新处理",来"放大翻新",把原来有教训意味的故事改造为歌颂世间平常人爱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3):126-133
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从中美两国在两百多年前开始交往以来 ,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不但五花八门 ,而且变化很大。大致说来 ,从 2 0世纪初至冷战结束 ,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经历了“朋友—敌人—朋友”的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 ,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些美国人一方面看到了中国的巨大经济增长 ,把中国视为“威胁” ;另一方面却又根据中国内部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 ,预测中国将“崩溃”。美国人对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 ?中国到底有…  相似文献   

16.
杨宁 《法国研究》2008,(3):15-20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里新出现的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短语越来越多,在对外宣传中如何较好地译成法语日益成为外事工作的难题。2000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汉法时事词典》(以下简称《时事》)收录了许多这类词的译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法语工作者和学习者的需要。但如果从词典的角度来看,该书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7.
托克维尔(Tocqueville,1805—1859)是个在西方颇享盛名的法国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我国对他的了解和介绍十分有限。他出身贵族,复辟时期投身司法界,七月王朝期间受命赴美调查刑罚制度并在广泛研究美国社会的基础上写出《美国的民主》 (1835—1840)而一举成名。该书至今仍被欧美学者誉为对美国社会分析最深刻,最富有预见性的佳作。在一八四八年革命中,他投入共和派运动并当选为议员,1849年出任外交部长。路易·波拿巴上台  相似文献   

18.
李舒 《新民周刊》2022,(43):60-63
他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美好形容词概括了她的一生。他应当也毫不介意,后世的人说起管道昇,都称她为“管夫人”,而不是赵夫人,她是他的妻子,不仅仅是他九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是她自己,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一个优秀的女诗人。秋深时节,想谈一谈正在中国香港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赵孟頫行书《秋深帖》。  相似文献   

19.
孙凯 《法国研究》2013,(1):52-60
“翻译冲动”是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纳·贝尔曼“翻译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即翻译家在语言形式上修正母语、靠近外文的心理倾向。本文比较傅雷名译《高老头》在1944年、1951年和1963年完成的三个版本,探讨翻译家笔下时现端倪的“翻译冲动”,试图在“神似”之外,找出傅雷在翻译实践中追求“形似”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法国研究》2008,(4):69-71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因其浩繁的著作和骇俗的女权思想在法国乃至西方的文学史和哲学史上青史留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