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的理论议题和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真正共同体首要条件之一,而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其融合发展的物质前提。如何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议题。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是辩证统一的。进入新时代,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视角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2.
宋卫琴  岑乾明 《求索》2012,(11):244-245,22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旧式分工是人全面发展的桎梏,并导致了城乡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较为集中地论述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思想,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和产业教育来消除旧式分工给人们造成的畸形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最终消除城乡对立。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既存在着分歧也有一致。通过梳理社会主义城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形成与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推进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对基本关系,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经历同一、分离、对立之后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我们正由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确立,城乡将走向真正的融合。尊重城乡异质性,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源自于先进理念的引领,生产生活的支撑,公共服务的均等,优美生态的坚守和乡村传统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仲德涛 《前沿》2011,(21):124-128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必然由城乡对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演变,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刻内涵,分析全国各地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与路径选择,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行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岑乾明  宋卫琴 《求索》2010,(9):100-102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的钥匙。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论述中梳理有关城镇化的目标、基础、动力、本质等思想,可以得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实现城镇化的基础;生产力发展是城镇化的动力要求;"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思想对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平 《人民论坛》2014,(2):140-142
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论述中梳理有关城镇化的目标、基础、动力、本质等思想,可以得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实现城镇化的基础;生产力发展是城镇化的动力要求;“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思想对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新萍 《求索》2013,(11):102-104
霍华德·帕森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学》中通过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责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深度挖掘,指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生态学并全面论述了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劳动和技术实现的相互转换,必将经历人与自然的前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异化关系和共产主义的统一关系;其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也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考的重要议题,也是俄国民粹派活动家始终探寻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均认为俄国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俄国农村公社将走向解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构成二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因此,需要辩证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态度并以此作为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与实践的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11.
正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与农村是人类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聚集区域,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步的,二者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将会随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并达成相互融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真理和谬误是人和人类这一认识主体能动地反映认识客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类不同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对矛盾。真理和谬误也同世界上其他任何矛盾对立双方一样,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对立,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紧密的联系;而且由于两者之间的又对立又统一,还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批判的立宪国家或立宪制主要是指君主立宪国家或君主立宪制,立宪主义主要是指君主立宪的主张,探究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的关系,必须深入其科学社会主义大厦进行理论考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有关论述,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立宪主义在四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立宪主义存在巨大对立的内在原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和终极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在普遍性、平等性和彻底性、真实性方面都大大超过了立宪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因此在理论诉求上,马克思主义是对立宪主义的巨大超越。  相似文献   

14.
张强 《北京观察》2005,(4):10-13
在首都工作中,对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城市发展和郊区农村发展的关系,需抓住郊区农村发展长期落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曾枝盛多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为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种种说法,在这些众多的“对立”论中,尤以法国“马克思学家”M·吕贝尔的言论迷惑性最大,危害也最大。吕贝尔的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权问题既有理论批判也有理论建构。由于人是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二位一体",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发现了作为人权主体的人是有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的裂变的,进而发现了人权的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在阶级社会是对立的,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同一。因此,阶级社会人权与共产主义社会人权成为二人理论批判与建构的目标,二人在人权上的"破"与"立"由此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王忠民 《前进》2008,(10):53-54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其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应当将公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582页 )我们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224页 )随着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春燕 《前沿》2010,(7):74-78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家制定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孕育和根植于乡土社会的民间规范还有很大市场。国家法和民间法存在着对立和互动的关系,两者既有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相协调的一面。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动,关键在于国家正式制度要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对接提供互动渠道和对话空间,这就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法以更良好的品格出现在民间法面前。国家法应当具有宽厚、博大、权威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进行的,自进入文明时代,就存在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关系。他们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