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篇的话 千百年来,中国人心底根植着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梦,它叫“小康”。 对“小康”的描绘,最早见于孔子,“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孟于将“小康”概念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内涵:除了社会安定,还应“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相似文献   

2.
郑志彬 《新长征》2009,(10):36-37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群高学历知识分子,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义,或是从四川走出去,或是被四川吸引而来。丰富的阅历和多样的经历使其能够客观审视“家乡与异乡”,从而定义他们心目中的“小康”……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1,(10):45-45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这里的“小康”是安康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虽然此处所指并不是一种社会理想,但这个涵义却开启了后世儒家对“小康”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与全国同步小康,是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与全省同步小康、与贵阳同城化则是龙里人的“贵州梦”“贵阳梦”。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在总结我国目前“总体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方针和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奋斗》2002,(12):44-4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及“小康社会”,这在中国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中国式的概念,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十六大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9.
王文华  胡杰群 《实践》2008,(6):55-55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也读书吗?答案是:读。那么,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他们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都说自己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等。事实上,这些书他们可能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2002,(11):24-25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小康”目标,是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农民讲师团”这个让群众亲切而又尊敬的“土专家”团队,用心灵的“钥匙”开启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大门”,在县委的“起跑号令”中,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  相似文献   

12.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在当今中国,随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增长”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的“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以来,水城县坚持以“同步小康”统领经济强县建设和增比进位,按照“以县为主体,以乡镇为统筹,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的总体思路,着力提高“含金量”,打造“金色小康”,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宗合 《廉政瞭望》2014,(7):70-71
他们没有受到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生长在一个民族价值认同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年代,没有人跟他们说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是”与“非”。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近段时间,我们巴渝儿女也在热烈地感受小康、憧憬小康。这充分说明“全面小康”顺天应人。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7,(1):47-48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远》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小康社会”是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概念,邓小平“小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韵 《四川党史》2002,(3):57-58
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是“中国乡镇之星”2000年成都市委的“红旗乡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该乡所辖的7个村全部建成“五好”党支部。被命名为“成都市首批小康乡”。“全国乡镇百颗星”。省市两级树立的“红旗乡镇党委”。他们的作风特点,择其要者略述于后。一、千难万难决不让企业为难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以来,党委一班人思想上绷得最紧的一根弦,就是如何带领全乡人民实现第三次创业,跨越式发展,提前完成财政收入过亿的目标。靠谁来实现这个目标?答案肯定是靠全乡人民。但归根到底是靠公司、靠企业,尤其是大公司、…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揭示了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哲学、经济、政治及观念四个层面分析了“两个飞跃”思想对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