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擅骑者说,拍马的屁股,可使马浑身感觉舒服,马会变得驯服温顺,所以就有了“拍马是为了骑马”之说,这才是拍马的本意。经过慢慢演变,一些阿谀奉承之辈,不管对方的马匹优劣,都要拍拍,并说上一些恭维顺耳的话。这些人,拍马是假,拍人是真,从而使拍马一词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值得玩味的是,这溜须拍马、谄媚取宠之技,无需指点,却古往今来代代不绝,绵延至令。你若信口开河,拍马者说:“出口成章,句句良言”;你若独断专行,拍马者说:“敢于负责,办事果断”;你若决策失误,拍马者说:“智者千…  相似文献   

2.
拍马新说     
尽管时下人们对拍马者嗤之以鼻或恨之入骨,但笔者总以为拍马者也有值得同情之处,说来拍马者也不容易。拍马者必须付出代价。拍马一般指下级给上级拍马,当兵的给当官的拍马,职员给领导拍马。应该说,拍马者目的明确,就是想从被拍对象手中得到些好处。但领导大多不是傻瓜,那好处不是轻而易举地给你的,你往往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如愿以偿。这样的例子多的是。春秋时期,易牙原是主管齐王“割烹之事”的小官,他称得上拍马者的“祖师爷”。他见齐桓公“好味”,便使出浑身解数,练就一手高超的烹调技术,每天都变着花样为齐桓公烹制各种各样的美味…  相似文献   

3.
“拍马”说     
“拍马”说吴临芳拍马之术,始自何时,已无可考,但可谓源远而流长。源远:大概有了人类就有拍马了;流长:延绵数千年而不衰。看其势头,汹汹然不可遏制,还要随人类的发展而辉煌下去。拍马,君子不齿,就连拍马者自己也常常在公众面前对拍马之流大加挞伐,以标榜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阿谀奉承,古今有之。说得文雅点叫曲意奉迎,今 人多称精神贿赂,老百姓的说法叫“拍马屁”、 “舔屁股”。拍马是为了骑马,献媚是为了取宠。拍马之风所以长盛不衰。花样翻新地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因为拍马能得到实惠,是“无本万利”的买卖。用一些人的话说是:“拍马拍得乌纱帽,溜须能做人上人。”古往今来,靠溜须拍马得道升天,爬上高位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拍马之术固然有效,但也很有限,并非屡试屡灵,百发百中。碰上头脑清醒的掌权者,他不吃你这一套,拍马拍到马蹄子上,反挨一顿踢,也是常有的事。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天申节,…  相似文献   

5.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拈须,不以为意。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却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6.
“拍马”一词的含意妇孺皆晓,但近日翻阅《史林杂识》才得知它的由来:“拍马”一词源于我国青海、甘肃一带,古代那里山道险狭、地高气薄,步行相当艰难,于是马就成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平时人们  相似文献   

7.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还有“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有拍马尼、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等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璋钓鱼,半响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解缙连忙躬身上前赋诗一…  相似文献   

8.
某地一位官运亨通的年轻干部,私下对别人说:吹牛、拍马是当官的“基本功”!惊诧之余,不能不承认,此人道出了时下一些人谋官升官的“诀窍”,这位干部也算是“现身说法,经验之谈”吧。确实,时下靠吹牛拍马谋官升官者,大有人在。一些干部,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为官,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地干出政绩,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说假话吹牛皮,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搞“泡沫政绩”。奇怪的是,在一些地方,这种人还真官运亨通,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也。一些干部也正是靠吹牛升迁的。一些干部,在领导面前…  相似文献   

9.
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故事蕴含的对“权力”的认识,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该有多少精于“喝彩”之道者?从古至今,抬轿子的,吹喇叭的,溜须拍马的,阿谀奉承的,可谓“人才辈出”,史无绝书。这类人大概不曾到什么“喝彩专科学校”进行过专门深造。但他们却对“喝彩术”操作娴熟,该在什么时候“喝彩”,该采用什么方式“喝彩”,他们都能准确掌握“火候”,不失时机地“亮一嗓子”。当宋真宗钓不着鱼时,丁谓在旁边立即赋诗:“茑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真宗因此大喜;而当朱元璋半日不见鱼儿上钩时,解缙上前连忙赋诗“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丁…  相似文献   

11.
“拍马”刍议卢忱"拍马"之"拍"据词典介绍,意为"用手掌轻轻地打"。这"轻轻地打",当然有的是抚爱和温情,被拍的自然会感到甜甜蜜蜜的惬意。因而,据说"我愿做一只小羊,躺在你身旁,让你用皮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此歌深得文坛女杰三毛的青睐。究其原委,招...  相似文献   

12.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能发现,在领导周围总有那么一些好事之徒,他们对待上级和领导不是出于真正的关心爱护,而极尽讨好之能事,阿谀奉承,肉麻吹捧。有的对领导的只言片语妄加猜测,借题发挥,任意曲解;有的对领导随便说的一两句话也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希望能发现领导的“独到高明”之处;有的则“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但对领导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不去纠正,个别的甚至牵强附会,寻章摘句,旁征博引,总要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竭力加以渲染。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既不利于社会风气净化,使得假话套话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  相似文献   

13.
在有些单位里,常有个别领导在作出错误决策时,别人提醒他,“这样不能办”、“这样做违反制度”,但他却胸脯一拍,“怕什么,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例如擅自违规放  相似文献   

14.
君主受命于天以治民,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思想。所以尽管孟子就此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可历代帝王中公开上逆天意的无几,下失民心者却大有人在。偶有既“敬天”又“恤民”的皇帝,就是百姓的万幸了。明太祖朱元璋即其一。“民者,国之本也”,“凡  相似文献   

15.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严刑峻法著称,但他注重官员教育的一面,却往往被人忽视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告诫来朝的府、州、县官员,要“约己而利人”,切勿“薄人而厚己”。洪武二年,他诒谕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他先后编定《大明律》、颁布《祖训录》、《臣诫录》、《醒贪简要录》等大批律令文告,对官员既是一种约束,也是教育。那带血腥味的“剥皮实草”,其实也是一种“警示教育”。对身负监督之责的监察官,朱元璋要求他们“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把“东施”说成是“西施”,把“武大郎”说成是“武二郎”,把“阿斗”说成了“刘备”,甚至于把“秦桧”喻成了“岳飞”的人。如此这般不分青红皂白,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脑袋“昏昏”,而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很“理智”地“拍马屁”,行“精神贿赂”之能事。“精神贿赂”之所以能让人毫不避讳地“笑纳”,原因就在于它不象“物质贿赂”那样外露,却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果说物质贿赂是“硬刀子”,那么“精神贿赂”则为“软刀子”。其优点是行“贿”者无  相似文献   

17.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然而,“礼”随“长”涨,就发人深思了。这里的“礼”显然成了一种“拍马”、“奉承”的货色。 礼随“长”涨,并非笔者的信口胡扯,而是有事实为证的。据报载,某地一位县长的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尽管这位县长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声张,但送礼的还是接踵而至。面对推辞不掉的“礼”,这位县长只好要求县政府办公室指派专人现场办理,将“礼”详细登记。事后,对所有的礼  相似文献   

18.
李剑力 《先锋队》2014,(4):34-34
千古多少事,阿谀尽害人。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微服外出,路遇彭友信,正好雨过天睛,万里长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朱元璋兴之所至,信口吟了两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和雨系天腰?”彭友信灵机一动,马上应声接了两句:“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把朱元璋比为“玉皇”,  相似文献   

19.
左右者,领导身边之人也。春秋时期,位列“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谋臣管仲的辅佐下,革故鼎新,知人善任,九合诸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在管仲去世不久,曾被管仲力谏应远离的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又重新侍奉桓公左右。当初,易牙为了讨好桓公,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给桓公换口味;竖刁为了能进宫侍候桓公,自残成为宦官;公子开方为了服侍桓公,竟十五年没有回家一次。由于这三人在桓公面前善于伪装,百般逢迎,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所以受到桓公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那些没眼的。”所谓“勤者”,指的是那些善于专门在领导面前干得欢的人;“懒者”则指那些能说不干的滑头;而那些“没眼者”,也就是领导在与不在都一样干工作的人罗。“打”,则是看不上、批评指责、轻视的意思、为什么“没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