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吧!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和丈夫布莱克爱德沃我不得不同时做许多事情,不仅仅要带着一个新组建的家庭四处旅行,而且还要工作,因此,每天回家时,常常发现家里乱七八糟的.  相似文献   

2.
李杜 《海内与海外》2008,(11):53-55
1931年夏,中央苏区有了第一部电台。一位在校大学生听从党组织的召唤,毅然放弃学业,改学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部电台的创建工作。为了隐瞒他去苏区的真象,避免家庭受牵连,托朋友给家里报“死讯”……  相似文献   

3.
家里买回第一台收音机,应该是1981年.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三年级.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放学回家,听得家里有异样的声音,在空空的屋子里回荡.  相似文献   

4.
朋友的母亲病了,他和爱人工作都忙,家里家外乱得一团糟,便托我从老家为她找个保姆.  相似文献   

5.
说起湘西,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联想起芙蓉镇和凤凰县,前者因为谢晋的电影而得名,后者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而走红.当朋友邀请我去湘西游玩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把电影拷进手机,把小说塞进背包:在游玩湘西时随时让我的视角和大师们做对比. 我热情正高时,朋友却给我泼了冷水:活在谢晋电影、沈从文小说、黄永玉画中的湘西已经不新鲜,这一次湘西之行,我们要探寻的,是不一样的湘西.体验湘西边城原汁原味的生活,最普通的才是最别致的.  相似文献   

6.
等到明天吧     
索菲亚·罗兰在<心中的太阳>里扮演过一个有着5个孩子的母亲. 影片讲的是二战时期的故事,那时犹太人的日子不好过,母亲失去了职业,父亲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异地隐藏了犹太人的身份找到了一份做邮差的工作,每月可给家里寄回一些钱.  相似文献   

7.
繁丫 《新青年》2006,(3):32-33
今天意外地收到加拿大朋友寄来的邮包,里面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就是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让我意外地感动.在国外生活也快3年了,原本打算回去,但由于某些变动,又打算留下.在这3年的时间里,收到过各种各样的邮包.有的是家里寄来的干货,有的是生日以及节日的祝福,也有让朋友寄来的应急物品.怀着不同的心情收到这些不同的邮包,等待,期盼,焦急以及欣喜,意外的也会有失望,因为邮包的丢失.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南海,我有一个来自江西的工友,她的工资从未超过800元,穿着也极其普通,打工4年几乎没攒下什么钱。但是这样,她却买了一部手机,每个月的话费支出都有好几百元。更为奇怪的是,她的这些电话,不是打给恋人和朋友,而是打给江西老家的哑巴父亲!这些电话换来的结果是:已经失语43年的哑巴父亲,在打工女儿的亲情感化下,于2003年9月20日正式开口说话,从而创造了中国聋哑医学病史上不药而愈的奇迹。“翻译”走了,家里的哑父瘦了1999年大年初六,是徐大霞离开家乡前往南海打工的日子。那一天,父母带着弟弟走亲戚去了,徐大霞匆匆往包袱里塞了几件衣…  相似文献   

9.
12岁那年我小学毕业,因为从课本上学到一些简单的自然、生物知识,我开始感觉父亲特别地愚昧,他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竟然在家里供了一尊泥巴做的观音菩萨,而且每逢重大节日和有什么重要事情,总要摆个供品磕头烧香祈祷一番.我知道父亲的这些行为就是迷信,而我记忆中第一次被父亲的痛打,就是与父亲的迷信有关.  相似文献   

10.
薛峰 《新青年》2007,(8):27
在一次成功的实业家的聚会上,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助别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相似文献   

11.
有朋友在杜尔伯特开了一家草原赛马场,打电话来要我去捧捧场,一听之下,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正好借此机会去游历一番,不用自已掏腰包出机票,岂非美事一桩?虽不是第一次出游,但听到这样陌生的地名,还是兴奋得一夜无眠.找出辞海,看到了关于杜尔伯特的解释:清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飘香的生命     
《新青年》2005,(9):29
一次和朋友在街上闲逛,路旁有个垃圾堆,清洁工人已经把垃圾都装上了车,可是车却怎么也发动不起来,那个清洁工很着急.朋友忙跑过去,不顾脏乱和难闻的气味,用力地帮他推车.几经努力,车终于启动了.我对朋友说:"你也不嫌脏,那味儿多难闻!"朋友看着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同时有几种目光望着你,那就是你的幸福和快乐来了。1.这是我生平第二次离开阿婆街。第一次是在三年前,当时我的外婆身体还很健康。在我看来她是整个家族中惟一关心我的人,家里其余的人也要去外面送我,我不肯,惟有外婆,佝偻着身躯送我离开阿婆街。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在缠绵的雨丝中,是她的哀怨和我的不舍。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2008,(10)
每有余暇,他第一要做的,就是坐在书房里安静地喝茶. 家里有一套唐山陶瓷,纯白色,纤薄而精致,是咖啡具.然而,更多的时候,他用它来喝茶.  相似文献   

15.
素交     
在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路过你人生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是一个两个,而很多,有的朋友会在你的人生中出现过一两次,三五次,有的朋友甚至只出现过一次,然后就杳如黄鹤,再无踪迹可寻。  相似文献   

16.
家有叶艺兰     
朋友姗姗是位养兰专家,她家阳台上养了不少兰花,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叶艺兰.每次去她家玩,望着阳台上迎风招展的兰草叶片,我就心旷神怡.去年夏天,姗姗去日本旅游.说是旅游其实是想去日本的兰苑欣赏叶艺兰.旅游归来后,我在酒店为她接风洗尘.席间,姗姗大谈特谈日本叶艺兰.那之前,我对兰花并无研究,仅仅只是喜欢而已,家里也只有一盆下山的艺草.  相似文献   

17.
老师是朋友     
马晓 《新青年》2002,(9):41
马丽岩和陈慧是师生关系,是姐妹关系,是同事关系,是朋友关系。她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共同努力;在感情上,彼此依靠。马丽岩给学生的印象是严厉的。陈慧说起第一次上马老师的课:“当时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调皮,很少怕过老师。记得马老师第一次进我们班,走上讲台,只一声响亮的‘上课!’,就让全班一下安静下来,那也许就是一种震慑力吧。”马丽岩说:“我上课确实是严肃的。不过我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他们都愿意和我在  相似文献   

18.
家里空间小,孩子哭大人叫,电视上"嘿嘿哈哈"地上演白痴版连续剧.这个时候我就听音乐,让轻柔舒缓的音乐盖过烦嚣. 听着听着就走神,拿起手机来看,上面存着几天前的短信,朋友发来的,无非两句淡话:"起床了,看见阳光了,热."心里漾起久已不见的温暖.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我刚考上大学要去北京的那个暑假,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小学里的一位好友打来的.自打小学毕业后,我们因为彼此住得很远,各自去了不同的中学读书,当时家里都还没有电话,所以就此失去了联络.后来这位发小偶然发现他的一位朋友竟是我的高中同学,这才重新联系上了我.  相似文献   

20.
包同曾 《海内与海外》2008,(6):48-48,46
来到英国,我最急切的是想走进留学生的家里,看看他们怎么生活,生活得怎么样。1997年底,我和同事到苏格兰地区出差,有幸第一次走进了留学生的家。 在一个阴雨的傍晚,穿过爱丁堡那充满了故事、谜一样的小街,我们来到了位于爱丁堡大学附近的一座三层小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