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上大学已成寻常之事。 看到机关里新来的一拨又一拨年轻大学生,其中不少还是硕士、博士生;看到家中的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我常常感慨万千,感到他们是幸福的,是赶上好时候了。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带来的,由此也每每令我回想起30年前参加高考的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2.
潘晓凌 《中国减灾》2008,(11):19-21
尽管远算不上生死离别,甚至要去的地方其实很近,李舒浩仍把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父姑妈和舅舅舅妈的合照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在这个氛围有些微妙的“家庭聚会”上。这名11岁男孩朝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女子喊了一声“妈”,尽管语调轻而短促,却恰到好处地调节了气氛。“以后大家就算认了一门亲戚。”中年女子的丈夫说。  相似文献   

3.
心中那幅画     
<正>那年,我正念初中。父母经常出差,便把我寄养在姑妈家。姑妈家在一个长长的小胡同里。胡同里只有晨和我是学生,而且在同一所学校,自然就成了朋友。晨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话斯斯文文,是高二文科班的学习委员。星期天,他经常背着一个绿色的画夹,骑着自行车,载我去公园写生。还给我讲什么是国画、油画,还有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我常常托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心里充满了崇敬。我们常常碰到他们班两个来自北方的女同  相似文献   

4.
李济深是我的姑父,更是我的恩师我10岁第一次看见姑父时,他英姿勃发胯下枣红马四足生风,卷起满路飞尘,令我心生敬仰。与姑父接触后,他的温厚热忱和知识广博更令我印象深刻,我打心底里尊敬这位长辈。13岁时,我在广州读书,当时姑父在广东任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总长我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姑父细致的照照  相似文献   

5.
徐长顺 《中国保安》2013,(15):72-72
每一个漆黑的深夜 我的岗位部有一股强劲的夜风 走过了春夏走过秋冬 一拨接着一拨 岗前的残灯拉长了巡逻时伟岸的身影 孤独寂寞的眼神 深藏着一颗灼热的心 这股午夜的风 你追我求 你争我赶 这场午夜的雨 泥泞了前方的道路 一路披荆斩棘 不惧困难险境  相似文献   

6.
过去谈到高危职业,总是想到煤矿工人、拆弹专家、战地记者、特警、消防员等。日前读到一位资深耳鼻喉科医生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我的高危职业》。其文有言:“前些天接到远嫁他乡的姑妈的电话,她和我拉了拉家常,最后扔出一句:最近医院不太平,新闻上好几件恶性伤医案的医生都是耳鼻喉科的,你每天病人这么多,要特别当心啊!”  相似文献   

7.
正"远亲不如近邻。"当你遇到烦心事、需要帮忙时,邻居热心伸手相助,你会感受到亲人般的脉脉真情,仿佛雪中送炭的暖意。这是梧州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动诠释。在梧州大大小小的社区里,活跃着许多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志愿者,他们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提供各类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轻松享受到守候身边的细致关怀。走街串巷为居民免费体检、看病,自费购买草药为老人调理身体,几年如一日地上门照料瘫痪老人……她就是梧州市万秀区桂北社区街坊邻居们常挂在嘴边的"爱心姑妈"梁焕珍。曾在医疗室工作的梁焕珍,退休后志愿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60岁的麦建群由于身患肿瘤,出行不便。梁焕珍不仅每周为她测量血压、做检查,而且每天都陪她到集市、街口散步,嘘寒问暖。麦建群说:"自从有‘姑妈’陪伴护理,我每天的心情都很好,身体也渐渐好  相似文献   

8.
互动平台     
<正> 谁动了我的标题?编辑同志:您好!一段时间以来,我的一些文章经常被转载,标题被篡改的现象也就成为了司空见惯。如果说标题改得好也就无所谓了,可是一些媒体偏偏是强奸作者意图,从你的文章里生搬硬套摘一些词语来作为你的标题,或者干脆就凭空想像给你乱安一个标题。比如,我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明明是"期待某案件公开审理",结  相似文献   

9.
<正> 发现·与世隔绝这里几乎与世隔绝,罕有人迹。方圆五百里就只有这个村庄静静地和群山对话。时间在这里停滞,停留在数十年前那个狂热的年代。遑遑一千多年,除了村里的人几乎没有外人知道村子的后面还有一个瀑布群。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教授走进了这片山林,他们看见了这个美丽而又古朴的村落,发现了村后山崖上庞大的瀑布群。如此风景全国罕见。于是村子不再安静,一拨又一拨的人群走进了偏远的小山村。自然造化而成的风景一时间被大报小报宣扬得异常美丽。  相似文献   

10.
打工妹胡小燕是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之一,也是广东代表团里的"明星人物"。在接受一拨又一拨的媒体采访时,她常常对农民工兄弟姐妹"劝学":别盲目出来"揾工",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在城里的,都学门技术吧!最近这半年,胡小燕接到"求助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源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逐渐出现了一拨特殊人群:外来务工群体。而跟随他们来到杭州的孩子们也就成了一代"新杭州人"。表面看来,这群的孩子与杭州城区里的孩子似乎已经没有了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18,(10):4-6
幼年的王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缠着外公让“盒子里的人”说话。她知道,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外公只要轻轻来回拨动盒子上的旋钮,盒里的人就会开始说话和唱歌。那些话语和歌曲,她能听懂大部分;如果外公再拨一拨旋钮,盒子里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说的和唱的她就完全听不懂了。  相似文献   

13.
各种各样的小宠物随主人穿街而过或稳居宅舍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喂养宠物在都市渐成时尚。围绕着宠物,一些全新行业应运而生。宠物护理师刘蕊在上海的掘金经历,会让你耳目一新。与京巴狗“相依为命”的日子1998年,从卫校毕业后,刘蕊离开甘肃老家,走进了上海这座大都市。折腾了几个月,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始终没能找到。在小姑的帮助下,刘蕊进了一家台资服装厂工作,月薪600元。工作来之不易,刘蕊干起活来十分认真。尽管这样,一年后,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刘蕊被“炒”了。恰在这时,姑父休假,酷爱登山的姑父想借此机会到西藏攀峰,小姑也准备同…  相似文献   

14.
葛剑雄 《传承》2012,(23):94-96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七年前,父亲得病住院。手术前,主管医生找家属签字,他们知道我是医生,干脆把签字的知情同意书交到我的手上。主治医生非常不好意思地说:"顾老师,您自己看吧,您是老师"。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对他说,"你是一个医生,不论对谁,你应当尽一个医生的义务。这是你的责任。你还是按照医院的程序和我交待病情吧,就当我是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家属。"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姑妈,年轻时守寡带大的惟一的儿子在1985年时不幸遇车祸死亡,留下我姑妈一人孤苦伶仃地度日,八年前我姑妈因身体不好,被我接到家与我共同生活,我对她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生养死葬。现我姑妈过世后遗留下约16平方米的店面一  相似文献   

17.
漫画与幽默     
最后的希望医生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实情告诉病人:“我觉得还是告诉你的好。你的病看样子没什么指望了,你还有什么人想见一见吗?”病人虚弱但是坚定地说:“别的医生。”选择一个妇人弹钢琴只有业余水平。有一天她同丈夫商量:“亲爱的,我想在钢琴上放一座音乐家的塑像...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踌躇满志但同时亦是异常艰难地向现代化(一个其实并不遥远的目标)挺进的时候,企业界较之以往更急切地呼唤着高素质的经营者;经营者当然也同样急切地企盼着一个完美的企业来恰如其分地映衬自己。这时候,我便注意到了贵都。许多人都知道贵都。太原贵部百货自1997年元月问世后,似乎就没有平静过。一拨一拨的人来了,走进贵都;一拨一拨的人走了,离开资都。贵都所拥有的一个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群毫不吝啬地向贵都挥洒着自己的消费热情,且乐此不疲。这样,便回复一日地酝酿、积累了许多关于贵都的话题。贵都董事长兼总经理韩玉武在同…  相似文献   

19.
猫日历联系中美老人心张彦在四川省都江堰附近的农村里,住着我的业已102岁的姑妈邹辛士。她是一个国画家,也是个退休女教师,每天早晨都要翻阅她那本印刷精致的猫台历。一年365天,一天一个姿态各异的新猫。对于这个酷爱猫的老人,这是她爱不释手的宝贝,用五倍放...  相似文献   

20.
老家来人     
当自己在京城的一幢机关办公楼里拥有一张办公桌之后,借着首都那令人敬仰的光芒,自己的名字便在偏远贫穷的家乡人眼里灿灿发亮。乡亲们就如同攀上了“皇亲国戚” 一般,其自豪好是了得。于是,就隔三岔五有客自远方来,分享我那既照亮不了自己,更照亮不了别人的微光。 与老家来人聊聊家乡事,听听家乡音自然亲切不已。可从家乡来京打工的、办事的,一拨接一拨,多了,哪能招架得住?对他们热情了,工薪族不硬实的腰包有意见;不热情,家乡人更有意见。左右为难,两边权衡,便在送最后一拨客人时,委婉地道了苦衷;“回去转告家乡父老,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