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学习就是力量,学习比知识更具有力量性。李嘉诚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认为,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比知识更具有改变命运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文化力"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幅射力.随着十五大精神的贯彻执行和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入学习,祖国大地重视文化的风气日益浓厚,"知识就是力量"、"文化就是财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信奉的格言.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已经预感到,一个科学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一切国家、民族将在科学文化知识的竞赛中,确定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则标题,我就想肯定会有人认为我写错了。当今世界,知识的重要性谁人不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时代号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成了“知本”。有了知识就能就业,有了知识就能创业,有了知识就能赚钱。还有什么能比学得知识更重要? 这些话都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学习知识的空气渐渐地浓厚起来。升学热,请家教热,出国留学热,考研考级热,各种知识类的书籍包括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销售日旺,业余学电脑、学外语、学汽车驾驶者日众,知识分子的报酬在上升,这些都是好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生要科学发展,除了要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外,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感悟人生、实践人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爱学习。“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时代的强音。人生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韩庆祥撰文指出,应从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根本力量中去寻找时代的先进性,根本性包含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应代表那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根本力量.这种根本性就是"三个代表"所代表的三个根本方面:(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二)文化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文化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决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和精神力量;(三)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认为,学习是"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战斗力量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其它知识与本领,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挤"和"钻",并注重建立学习制度。毛泽东的学习观对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善于学习是提升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中心环节;端正学风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前提;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学习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全党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市委党校对全市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轮训,真是既及时又必要.我通过4天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更深刻地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理论品质,更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来说,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关键的就是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始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使自己在思想上真正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8.
首先,谋在新处,要学在深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组工干部要做带头学习的模范,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打牢坚持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同时,还要学习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相似文献   

9.
智慧才是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0年前,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应该换一句话:"智慧才是力量"。几年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开会时,我讲了一句话:"你们刚才都在说,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正向新科技时代飞跃发展,成人原有的知识迅速被高科技知识所取代。这迫使成人更新已有的知识,学习更新的知识。这已是时代、生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