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人们往往譴责犯罪分子“沒有人性”、“兽性发作”。人为什么“沒有人性”了呢?“兽性”为什么能在人身上“发作”?犯罪和“人性”、“兽性”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犯罪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认定的人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人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就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那部分犯罪。因此,本文试以人为出发点,对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2.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把握它的内涵时我们要区分“发展”和“增长”、“为物”和“为人”、“科学”和“盲目”、“单一”和“多样”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而且在谋求发展时要注意速度的调节、在统筹发展时不搞新平均主义、在倡导发展理念时不忘传统美德、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协调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是公平和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对地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使道德精神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4.
郭凤海 《理论探讨》2006,2(5):43-47
马克思对“类本质”及其“异化”观念的解构,是通过多个维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实现的。在哲学上,随着“类本质”让位给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异化”也让位给以物质生产为底蕴的社会实践,由此改变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的根本看法。在经济学上,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恰恰是人的本质借以无限展开的推动力量。在政治学上,民主作为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不应理解为人的本质异化的政治终结,因此它也不应执著于“公意”,因为公意的合法性在于它与“众意”的不可分割性,并以众意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做一个透明的人,让群众从前看到后,从左看到右。”这是一位优秀干部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做一个透明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他们信奉“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哲学,怕会被人利用;有的人不愿“透明”,因为自己身上确有毛病,怕亮出来丢丑;还有一种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车子、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捞取了好处,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种人不敢“透明”,因为他们惧怕党纪国法的威严。鲁迅先生在评价刘半农时说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  相似文献   

6.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7.
政工短讯     
一汽集团公司开展 “我是一汽人”大讨论 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已发展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汽车工业集团。为了迈上新的创业征程,从一汽进入市场、深化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公司党委在职工中开展了“我是一汽人”大讨论。这次讨论引发了从总经理到普通职工的10万人大思考。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职工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一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思考“我是一汽人、怎样做好一汽人”。这个“大讨论”把思想教育从课堂上搬到经济活动的主战场,在大思考、大实践中确立了一汽人“以振兴我国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的新的价值观。(微客)  相似文献   

8.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李士杰 《民主》2004,(3):28-30
要说纪世瀛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锲而不舍”。说难听的,就是“较真儿”、“死心眼”。纪世瀛是谁啊?《风云乍起》那本书您看了吧,就是讲:丈夫“下海”,妻子流泪,第一批跳上潮头的人走上法庭,大潮汹涌而来,让人牵肠挂肚。创业中遇到灾难,风雨中找到了出路。那个叫季然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有了“与国际接轨”这句话后,可就成了一些人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不论什么事儿,都往“接轨”上扯,特别是那些于法无据、于理无依的营生,也每每打出“与国际接轨”的旗号,或欺世盗名,或中饱私囊,或混淆视听,或逃避打击。在这些人那里,“与国际接轨”就像个“面团”,随心所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又像块“敲  相似文献   

11.
博客之后“威客”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豁 《瞭望》2006,(46)
“威客”就是在网络上做知识买卖的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生存”模式在网络“博客”热度不减的同时,一个靠出售智慧和创意赚钱的网络新人群——“威客”,又悄然现身互联网上。“威客”们以个人智慧、知识和专业特长在互联网上帮人解决问题,提供创意,获取报酬,实现稳坐家中、依靠电脑谋生的“网络化生存”。  相似文献   

12.
甘草 《各界》2013,(6):6-8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以“三史六书”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三卷书”先生,  相似文献   

13.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不少人其实并不了了,甚至有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为目的,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归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理上患得患失,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贪图享受,作风上损公肥私……却振振有辞地归结为“以人为本”。如果说这不是有意曲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儒家强调“治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往往被说成或概括为“人治”或“人治主义”,而所谓的“人治”或“人治主义”又是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上被使用的,一种含义是指“贤人政治”,另一种含义是指“个人的无法统治”。依作者之见,这一说法或概括具有许多的含混之处,甚至使儒家背负上了一种主张“个人的无法统治”意义上的“人治”的污名。本文的主旨即在正本清源,而为儒家的政治哲学理念和主张辩诬正名,认为应以“人本”或“人本主义”来概括和描述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以便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5.
照当前一些人的逻辑,“鸡多不生蛋,人多遮个暗;私心谁没有,多了就不丑。”所以为自己捞点儿、贪点儿,直如“蜘蛛害肚子——没事(丝)”儿一般。无庸讳言,社会上确有些人私字迷了心窍,欲壑膨胀,贪得无厌,在个人蝇头微利上决不退让半步。和这些人相比,有的人可能是“有了张飞,不显韩信”,小巫见大巫了。但是,谋私利只有程度不同,却无美丑区别。它们的思想实质都是一“暗”同黑的。谁掺和进去,为其“黑洞”所吞噬,只能使“暗”更加“彰”人耳目,污染社会风气,而决非有“大丑遮小丑,小丑不为丑”,一遮了之的道理。其实,认定“私心谁没有”也是强奸民意,是  相似文献   

16.
“感性”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不仅只是一个知识论向度的日常经验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存论向度的、具有“现象学视野高度”的哲学概念。从“何以可能”“何以界定”“何以展开”三个维度对该“感性”概念进行现象学阐释,认为“现象学视野高度的感性”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一种“体验”,而不是人的感性直观的一种“认识”。以此“感性”概念的现象学阐释为线索,认为马克思哲学开启了“双元”变革:在本体论上,由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实践”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始源的生存情态——主客体之间本源性的一体性、对象性关联;在认识论上,由符合论的真理观转变为实践自明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18.
文山会海把很多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即使是“会议专业户”、“报告专业户”也在为会议太多叫苦不迭。减少会议已是迫在眉睫的了。不过,会议太多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若“文山”上风景秀丽,怪石嶙峋,“会海”中有绿波荡漾,有百舸争流,那还是会有人乐于上“文山”、下“会海”的。看来,当务之急就是十五届六中  相似文献   

19.
“使命”观与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涛 《理论导刊》2001,(7):49-52
“使命”观是美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传统是这一观念的反映。从表现上看,孤立与扩张是矛盾的,但从深层次看,两者都表现了美国人的使命意识,是实现美国“使命”的不同方式。随着美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人实现“使命”的方式更为粗暴、更富侵略性,“使命”观危险的一面日渐突出。   美国人的“天赋使命”   在许多美国人的意识里,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美国人承担着改造世界、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这一观念在美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中根深蒂固。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巴尼特说,…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上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产生了差异极大的社会后果1.我国古代生态伦理道德及其影响中华民族 5 0 0 0多年的文明史上 ,提出了许多生态伦理思想 ,如 ,儒家“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 ,试图从道德层面树立人的环保意识 ,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这种“天人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把天地看作是万物之母 ,万物生生不息是自然生态自身的功能 ,当然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的产物 ,并且依据“中庸”原则 ,主张“取物不尽物” ,“取物以顺时”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 ,提出“土地为本”、“地德为首” ,正因为人民的衣食来源于土地 ,国家的财政来源于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