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5,(35)
《他们》是欧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他们》中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2.
刘蕾 《学理论》2014,(8):169-170
元杂剧《黄粱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两者在故事情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者以喜剧作结,后者以悲剧作结。从《枕中记》到《黄粱梦》,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变化,吕洞宾的命运比卢生更为坎坷;高翠娥少了崔氏的贤良,多了一份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道士的汉钟离,与吕翁相比形象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3.
《大雷雨》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大雷雨》主人公卡捷琳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4.
叶吉娜 《学理论》2012,(18):120-121
《边城》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它展现了一个人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堂,唯其纯真到没有一丝恶性的人格,当作者将现实的悲剧加之于他们身上时,才更加令人心痛,然而作者最终目的是希望这刺痛能带给人们医治现实的启迪。从分析人性美以突显悲剧的艺术,引出悲剧意蕴的启迪,直达核心深度。  相似文献   

5.
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谈到《雷雨》的过程,他说,他当时不是要阐释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意指,他只是突然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激荡着,头脑里出现了那些激动他心眼的画面,他不得不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作为影视作品的《胭脂扣》,它的初创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向。所以,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采取时下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去达到解剖作品的目的,而是针对作品本身,在自己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申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依附于社会发展,它的功能表现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具有互动共通性和不对称性,它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宋煜 《各界》2007,(6):142-143
各雷玛斯(A.J.Greimas)认为使用有限的几个行动元,便能说明微观世界的内部组织,我们运用他的结构语义学理论来分析《枕中记》中的卢生,分析卢生在为官求荣的人生追求和仕途选择的虚妄的世界中怎样孤独地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主要叙述了一个汉剧女艺人如戏如梦的人生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的悲剧,一方面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女性命运,因而显得特别惨烈、尖锐;另一方面,因为她的悲剧与汉剧艺术的兴衰演变纠合在一起,因此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源于自身的性格和选择,也因为她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石嵩 《学理论》2013,(19):187-189
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其代表作《悲剧心理学》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地阐释和批判西方悲剧理论的著作。笔者将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对《悲剧心理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发现针对这部学术权威巨著,仍存在研究的空白和盲区以及再次审读和发掘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中西比较的方法视域,试图厘清有关《悲剧心理学》理论运用及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桐华女士的《大漠谣》,以中国汉代历史为背景,写了一位传奇女子浪漫的爱情故事。《大漠谣》的艺术手法匠心独运,凭借对比策略与心理聚焦的出色运用,以及细部刻画与拟人艺术的灵活穿插,再现了特定历史时空的一幕幕荡气回肠的人事纷争与情恋纠葛,并通过塑造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的情爱主题,这使该小说获得了特有的哲学光彩与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1.
美藉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士用她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他者的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对中国故事移植的同时,大胆地进行变异.从她的一这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所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所寄寓的文化,既不属于中国文化,也背离了美国主流文化,形成了属于她自己这个族群的独特文化--世界华人文化,这说明世界华人话语权正在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6)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皆以悲剧收场,其原因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哈姆雷特的犹豫和错误判断是大家公认的答案。通过运用柏拉图的正义观来分析《哈姆雷特》,指出在《哈姆雷特》中存在新旧两个世界,两种"正义"模式。而主要人物悲剧命运也因各自破坏对方世界的"正义"最终遭到命运的惩罚。通过此分析,既可以加深对《哈姆雷特》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试图透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双重视角解析<浮生六记>中芸的凄惨命运.分析了女性同自然的内在一致性,揭示了父权制压迫下两者的弱势地位导致了悲惨的必然性,也对新形势下的女性同自然如何摆脱弱势地位以及如何寻求解放之途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4)
《焦湖庙祝》出自志怪小说集《幽明录》,是一篇简单短小的笔记体小说;《枕中记》是唐传奇,叙述详细。可以说,《枕中记》的故事原型正是脱胎于《焦湖庙祝》,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就这两篇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进而探索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的嬗变,以及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5)
僧祐,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一生精研律部,为其时不可多得之律学大师。他不仅是当时在朝野都颇具影响力的僧人,从治学角度来说,更是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史学家和艺术家,尤其是他的《出三藏记集》,在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财新 《学理论》2011,(28):50-52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完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就需要在研究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回到起点,重温经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更基础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释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同时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著作中市民社会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廓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内涵,同时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18.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片面理解,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二者都强调社会有机体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有助于走出"经济决定论",以新发展理念建构健康和谐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哲学潮流中,呈现出一个显著的事件转向的潮流,事件转向与语言学转向相对,旨在让哲学重新回到唯物主义的地基上来。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蕴含对事件问题的思考。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过程中,只有通过事件,才能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展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实,而是一种奠基,让我们可以从全新的架构中去感知和思考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和施蒂纳的批判,也指出了世界历史的变革不可能在"自我意识""真正的人""唯一者"等词语的革命上实现,真正的世界历史事件只能在现实的世界里以现实方式发生,正如珍妮走锭精纺机一样,它不仅体现了技术革新,还使工厂制度的主导地位得以奠定,从而促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行会手工业者变成工人,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