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7月,侄女从哈尔滨石油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应聘农场电视台的播音员。在陪侄女去面试的路上,她兴奋地对我说:"姑姑,我之所以要当播音员,就是因为受您的影响。小时候在广播里、电视上听到您的声音,我特别羡慕。"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偶然听到有群众议论"镇上办事难办"难道是为民服务中心服务不好?为了搞清原因,我决定去镇上的为民服务中心上一天班早上8点不到,我就来到服务中心当天来办事的人特别多,看着工作人员张姐一脸的热情,我很疑惑,为什么村民说事难办呢?张姐说:"等上完今天的班,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怪病     
近采.王局长发现自己得了某种怪病,明明无意地嘟囔了一声“真渴”,马上就有个声音在应答:“王局长,您坐,我来给您倒茶。”实际上,办公室里并无他人。王局长疑惑是自己耳朵听错了.就又说:“今天是星期二。”耳边立马传来附和声:“一点儿没错.今天是星期二。你说得对极了。”这是张副局长的声音。“对头,今天是星期二。”这是李副局长的声音。“非常正确,今天就是星期二。”这是办公室叶主任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换床     
1949隼3目,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率中央机夫进驻北平。当第一次走进香山双清别墅住的卧室的,毛泽东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采,毛泽东对摆拉在卧室的那张弹簧床很是恼火,声音很高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不板床得多花等少钱?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床。”他指示卫士赶紧撤走弹簧床,并且说:“我还是睡木板床舒服。”真实,这间卧室的摆放十分简单,除了几张凳子、一张书桌、一张床外并无多余东西,室内唯一显得豪华气派的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生活起居方面以简单随便著称,但对自己的床却有与众不同的“讲究”。当走进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时,你会惊讶地看到,他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不仅十分宽大,而且十分简朴,大床的一半放满了整整一尺高的书籍。这张既不高贵又不豪华的大木板床可谓来之不易。当毛泽东初进北京时,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来,毛泽东对卧室那张弹簧床极不满意。其实,这间卧室内惟一豪华的家具就是这张弹簧床。工作人员觉得这个床要比毛泽东在农村时睡的任何一张床都要高级。可毛泽东并不买账。他看到这张床,声音很高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  相似文献   

6.
李琦 《党的文献》2005,(4):25-29
关于婚姻 本刊记者李琦(以下简称"李"):于若木同志,您与陈云同志共同生活了58年,关于陈云同志的话题,您想讲的话一定很多.我们首先想知道的是,您和陈云同志是如何认识的? 于若木:1937年11月29日,陈云同志到延安的第一天,我就见到他了. 我是随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洪流,1937年10月到延安的.那时候,他是中央领导人,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普通知识分子,在陕北公学学习.那天,我们忽然听到飞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的一张旅欧明信片秦九凤1994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她站在纪念厅中周恩来的汉白玉坐像前,深情地凝望着,一再鞠躬,并轻声叨念:"周总理,我代表我爸爸妈妈看您来了,您老人家听到我叫您了吗?......"随后,老人怀...  相似文献   

8.
正"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1975年10月1日,是毛泽东度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这一天,病床上的毛泽东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他首先讲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对很多人来说,有关秋收起义,多是暴动如何激奋昂扬,战斗如何胜利辉煌,最后又是如何满怀豪情地奔上井冈山……直到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秋收起义,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历史。"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  相似文献   

9.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一个班对班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媒体以《娃娃们的民主评议》对这件事作了报道。不要小看了孩子们的这种“民主评议”,说不定若干年后,或说也就是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民主意识将更加普遍地深入人心。看孩子们的“民主评议”搞得那么认真,我们的大人们真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一学,我甚至想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大人们的“民主评议”也是这么认真,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就有可能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民主搞得好不好,只要看参与的人积极不积极,热情高不高,就知道…  相似文献   

10.
《江淮》2010,(3)
<正>在某市的一次"两会"分组讨论会上,人大代表方某因为领导不在而"发飙",一位女代表笑着打断他的发言说"我只代表我个人",而方某却坚持,"不,代表一部分人是我们的职责,如果我们的发言相关的部门或领导没听到,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声音未能很好地传达"。方代表的这一席话掷地有声,表现出了一个人民代表应有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在饺子里包上硬币,称作"钱饺子",初一谁吃到,就意味着会有一年的福气。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便是这顿仪式感满满的饺子。年三十下午,大人们在厨房忙活,我也坐不住,隔一会儿就跑过去一趟,问"钱饺子"包好了没?初一一大早,也不用大人喊,半睡半醒间听到勺子碰锅沿,立马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桌旁拿着筷子眼巴巴地等着。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皱纹     
前几天,我去医院输液时,听到邻床两位老人的对话。大爷问大妈:"你是建国前参加工作还是建国后参加工作的?"大妈回答:"什么建国前建国后的,有什么区别?""这不是要涨工资吗?要是建国后,差别就大了。"大爷说。  相似文献   

13.
左进  董婷 《当代党员》2013,(9):50-51
“‘张妈妈’,这学期我考了全班第三。”“我爷爷熏了您最爱吃的香肠,过年给您送来……”“我好想过年哟,过年就能见到‘张妈妈’了。” …………  相似文献   

14.
那一盏灯     
毛磊 《党建文汇》2008,(1):51-51
35岁时,医生说,车祸导致我颅腔内的淤血压迫视神经失明,如果血肿消除,就可以恢复视力。住院期间,孤独与恐惧让我格外地思念丈夫与孩子们。直到有一天,护士通知我将有一位新病友与我做伴——琼。这个声音甜美的姑娘,时刻关注着我的心情。漫漫长夜里,她常常为我唱起圣歌。她说:“芭芭拉,暗夜沉闷漆黑。只要你用心感受,就会看得见那盏心灯。”  相似文献   

15.
《说苑·君道》中记载:有一天,齐景公宴请百官后,射箭比武。景公射箭,即便是脱靶,也喝彩不断。事后,景公失望地对大臣弦章说:"自晏子过世之后,没有人指出过我的过失。刚才射箭脱靶,那么多人竟然一起喝彩!"弦章说:"这是各位臣子不贤的缘故,他们的才智不足以知道您的过失,勇气不足以触犯您的脾气。但有一点,我听说‘国王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父亲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每次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立刻想起我的父亲。今年81岁的父亲名叫邵应方,是祖父找人给他起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老家甘肃庄浪县来到团场成为一名连队职工,先后在连队基建班、浇水班、炊事班、林管班岗位工作。父亲身材魁梧,坦诚淳朴,脾气倔强,是个热心肠的人。从我记事时起,父亲的同事都称呼父亲"老邵"。上世纪六十年代,连队生活物质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2017,(15):10-13
“嘀嗒、嘀嗒……”这是来自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抗战时期,只要听到这个来自延安电台的声音,全党全军同志都无条件地执行中央的指令,众志成城奋力打击侵略者。在那个风雨如晦的艰苦岁月,电台的“嘀嗒、嘀嗒”声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就是因为我们全体同志有着强烈的纪律意识,这是我们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语录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汶川地震发生后仅1个多小时,胡锦涛作出的重要指示就传遍全国。"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在地震灾区现场,温家宝的声音坚定有力、掷地有声。"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相似文献   

19.
丹心映晚晴     
正春节前的一天下午,刮着四五级的大风。家住海淀区魏公村80多岁的张宝贵老人,不时向窗外张望着。一个劲儿地自语道:"把小张冻着,咱可不落忍。"让老人惦记的小张,就是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老干部服务中心副经理张志刚。这时,有人在轻轻敲门。准是小张来了,老人赶紧去开门。"这大风天,我说不麻烦你过来了,你还非要跑一趟。""大伯,听说您腿犯毛病了,我给您带来了轮椅。有了它,遛弯时累了就能坐上边歇会儿。"今年53岁的张志刚,从事老干  相似文献   

20.
引子:"亲爱的妈妈:我很想您!来这儿快三个月了,一切都很好,不用惦念.这里吃得好、穿得好,大夫护士对我都很好.我一定安心养病.您要保重身体."捧着这封信,向阳区第三社区居民彭荣华喜极而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