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李锦 《思想战线》2004,30(2):98-102
聚落生态系统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是形成和影响民族文化生态的主要因素,随着人类对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会产生一些与传统不同的人地关系,从而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流失的担忧.泸沽湖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近20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聚落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分化,旅游聚落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力增强、边界扩大,引起民族文化的变化,而泸沽湖周边最具特色的母系文化,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适应性,为我们正确认识聚落生态系统变迁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个案.  相似文献   

2.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看,民族生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文化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中的应对、调适与适应,衍生出不同文化下的生计方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生计方式的差异性。地球生态系统本无脆弱性,只是由于特定民族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时,出现了文化与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或脱嵌,造成了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乃是文化所致,文化选择与生态系统的匹配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要生存发展延续下去,就要将人类文化造成的生态失衡通过文化间的制衡,达成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生态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的产生、存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子系统.民族文化生态的本质是其"创生性".要使民族文化能够存续和发展,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生态评估指标,将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创生性",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5.
王关区  天莹 《前沿》2013,(3):162-166
草原生态系统,是在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存在的、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运行系统。草原生态文化,是长期以来草原氏族、部落、民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所创造并传承的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法律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的总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草原上世代生存的人们是草原生态文化孕育、传承与发展的主导。草原类型及其草原生物、草原环境等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与草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链的竞争已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竞争的重点.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其特定的分工形式,并伴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不断地演进.作为人们对文化产业链的结构和特征的基本看法的分工范式,经历了链状、网状和产业生态系统三个变化过程.与之相对应,文化产业链各环节也经历了自给、互动和共生三种生存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政治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亦是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马克思政治文化为执政生态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生态观也为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依据。当前,现实要求我们党要紧紧围绕马克思政治文化的内涵,积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构建、完善执政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原始性史诗的酝酿、萌生、发展与存活都与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系统息息相关.文化生态系统可大分解成两部分,一为外显部分,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活动系统、行为方式系统等.二是内因,包括知识系统、信抑系统、传统系统等,在史诗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显部分经常处在变化之中,但内因的变化是渐进的,其核心即使有一定的变化,也未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否则,原始性史诗交复存在.文章结合彝族史诗"梅葛"在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的马游村及其周边的彝族村的存活变迁与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在历经文明与文化交流及传播时发生内化与异化,促使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交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意旨是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其间,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为适应环境而变化,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发生位移与生态位变化,致使文化生态各个构成部分大都在被该系统溶铸的同时,又对该文化生态圈打上自己的印痕,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正是此种情景下建构新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恶化之成因--侗族文化转型与生态系统藕合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人认为当今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结果.但是,沅江流域的侗族文化在几次转型中都大规模且强度倍增地利用其所处之生物资源,从而使其所处生态系统重大改性,而一千多年来该地区之生态结构,无论是生物多样性还是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及稳态延续能力,均未遭受过重大创伤,真正的生态蜕变仅仅发生在20世纪中期外来文化重大冲击之后,可见,生态系统蜕(灾)变的主要原因是利用方式不当,根本原因是错误理念所诱发的掠夺利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创新地持续发展,甚至还能够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秦昆 《传承》2013,(5):16-17
龙州是广西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城市,素有"小香港"等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龙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的天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的边关文化、良好的生态系统、秀美的左江自然风光。以天琴艺术为主题,把富有浓郁壮乡风情和文化特征的"天琴"提炼升华,将文化旅游与壮族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徐建 《桂海论丛》2008,24(2):88-90
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建设的提出,要求从整体上着眼于各种文化具体形式之间的整合。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具体文化形态,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经过整合以后才能克服各自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文化责任应成为政府担负的重要责任。文章认为,文化责任是政府在行使职能与服务中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并由此体现和形成的文化价值与理念、文化形象与导向,通过文化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政府的文化责任对社会是一种指示和标志性的行为,它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总策划--以元阳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都是大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个物种 ,都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动态的生命体。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族 ,创造了以哈尼文化为主体的江外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代代传承 ,形成庞大深邃的文化宝库。其中已经整合成型的有梯田文化、村落文化、火塘文化、节日文化、贝币文化、艺术文化、口传文化、土司文化、谱牒文化等等。每一种文化都应当保护和传承 ,都应当在旅游市场中展示其魅力  相似文献   

16.
徐建 《青年论坛》2010,(6):7-10
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内含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的支撑。主导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拓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倩 《今日广西》2008,(3):45-47
发展艺术文化领域从而去刺激和培育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是亚洲各国城市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秦昆 《传承》2013,(3):16-17
龙州是广西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城市,素有“小香港”等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龙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的天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的边关文化、良好的生态系统、秀美的左江自然风光。以天琴艺术为主题,把富有浓郁壮乡风情和文化特征的“天琴”提炼升华,将文化旅游与壮族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2005,(5):46-48
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融合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传统的官僚制政府,而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毫无疑问将是电子政府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2005,(6):46-48
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融合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传统的官僚制政府,而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毫无疑问将是电子政府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