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我国部分地区21个养猪场1081头份猪鼻腔分泌物和病死猪肺脏材料分离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661株,平均阳性检出率为61.1%,个别猪场最高检出率为93.3%。分离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Pm)99株(D型95株,A型4株),总平均阳性检出率为9.2%。99株是在3省10个养猪场264头份病料中分离到的,阳性率为37.5%。调查结果表明,Bb污染甚广,本菌感染的猪场多为非临床型猪场。产毒素Pm虽然仅在3省、市10个猪场分离到,但其中有9个猪场是猪萎缩性鼻炎临床型猪场。说明临床型猪萎缩性鼻炎与产毒素Pm混合感染有关。Bb感染和不良的饲养管理、地理环境都有助于产毒素Pm在猪鼻腔中定居繁殖及传播,从而使病情发展加速。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导致猪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从送检病死猪肺中分离纯化出1株细菌,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并采用PCR对该分离菌株进行了种属及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革兰染色为阴性。生化试验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对小鼠有强致病性。此次分离的这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比较典型,毒力较强,且为较少见的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8∶A 型) 和C481(5∶A 型) 对营养的需要较高,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不良,相比之下,C481比P1059 生长更差,但在胰蛋白胨肉汤和加5 m L/L 血清的普通培养基中两株菌均生长丰盛;两株菌的生长曲线显示,C481在对数生长期的繁殖速度较快,最高菌数略低,但衰落期细菌死亡速度较慢;对培养基中NaCl 含量的要求,C481 为0 ~2 .7 % ,P1059 为0 .9 % ~2 .1 % ;对pH 的要求,C481 为7 .4 ~7 .8 ,P1059 为7 .0 ~7 .4 ;两株细菌用小白鼠连续传5 代复壮后,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 MLD) ,C481为6 个菌,P1059 为9 个菌。  相似文献   

4.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IBDV血清学调查,麻雀的阳性率为7.4%(4/54),鸭的阳性率为95.5%(363/380),鹅的阳性率为9.4%(11/117)。表明IBDV传播已非常广泛,提示麻雀、鸭、鹅特别是鸭在IBDV生态和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梅花鹿肠毒血症的细菌学鉴定俞乃胜,李光宗,韦剑珊,段志华,黄小华(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云南省粮油储备库鹿场)鹿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肠毒血症,其病原菌有5个血清型,国外曾报道过鹿C型产气荚膜杆菌肠毒血症和梅花鹿A型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坏死...  相似文献   

6.
以抗链霉素、对卡那霉素敏感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和抗卡那霉素、对链霉素敏感的C48-1株(血清型为5A)为亲本,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6000)为助融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然后在高渗琼脂平板上再生细胞壁,再转种于含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双抗培养基上检出融合株。对筛选获得的2个融合株(简称为F2和F6)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在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和毒力等方面均符合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通过血清型鉴定和双抗药性试验证明两亲本株菌细胞确已发生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反复继代培养证明融合株表型稳定。用F2制备的灭能苗免疫小白鼠,14d后攻毒,对两型标准强毒菌混合培养物1个MLD保护率为100%,10个MLD保护率为80%。  相似文献   

7.
对从山东某獭兔养殖场病死仔兔肺中分离的1株疑为巴氏杆菌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学观察及培养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仔兔致病性回归试验、小鼠毒力试验,并采用PCR方法对该分离株进行了种属及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阴性,生化试验及PCR鉴定结果显示为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能引起獭兔仔兔肺出血、坏死,并致部分仔兔死亡。表明该分离菌株为比较少见的兔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8.
1955~1961年,Carter氏用间接血球凝集法,根据菌株的不同荚膜物质,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四型。1961年,Namioka和Murata氏以1N盐酸处理细菌,制成菌体抗原,用试管凝集法,将菌体抗原分为不同的1、2、3……12种变异群,并与Carte氏的荚膜群相结合,形成15个血清型。为了查明我省畜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学型别,我们在荚膜抗原分群的基础上,对从416株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171株菌,采用Namioka和Murata氏叙述过的分型法,进行了菌体抗原的血清学鉴定。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从来源于全国15个省份的180份临床猪肺组织样品中共分离到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为39.4%。利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其中A型菌株41株(占57.8%),D型菌株27株(占38.0%),F型菌株3株(占4.2%),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包括1株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占1.4%),说明当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为A型和D型菌株。应用PCR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2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数量大多分布在15~19之间,平均携带个数为17.5个;23种毒力基因中,ptfA,fimA,hsf-2,sodA,sodC,ompA,ompH,oma87,plpB,exbB,tonB,Fur,hgbB的检出率在90%以上,而toxA基因的检出率极低(1.4%),并且在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未检测到t bpA的存在;分析毒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携带及分布情况发现,A型的平均毒力基因携带数为18.2个,D型为16.4个;不同毒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唾液酸代谢酶基因nanB、透明质酸酶基因pmHAS及黏附基因tadD和pfhA在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高于其在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P0.01);而黏附基因hsf-1在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在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P0.01)。对所分离菌株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NCBI上公布的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基因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分为2个亚群,亚群Ⅰ和HB03及3480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亚群Ⅱ则与HN06、Pm70、36950等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进化的结果说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血清型及其导致的疾病种类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贵州省某鸭场病死鸭组织中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病(死)鸭的肝、脾、脑等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形态观察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血清型试验、同源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在血平板上培养形成圆形、微突起、表面光滑、奶油状的菌落,且扩增的kmt1基因序列与NCBI公布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ERIC)-PCR电泳结果表明,7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相同的扩增片段,同源性较高,为同一克隆株。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不同代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不同,对第一代药物萘啶酸耐药,对第二代药物氟甲喹以及第三代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氟沙星、达氟沙星和沙拉沙星敏感,且二氟沙星较其他药物更易抑制菌株耐药。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场巴氏杆菌的防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1~7周龄北京鸭中分离出29株大肠埃希氏菌,经血清学鉴定分别属血清型O1(1/29),O2(5/29),O8(1/29),O23(1/29),O53(1/29),O93(9/29),O138(2/29)及未鉴定血清型(9/29),其中血清型O1和O2经皮下接种对1周龄和3周龄鸭有很强的致病力,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心包炎和肝周围有纤维素性渗出。利用血清型O2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和加铝胶灭活菌苗免疫10日龄北京鸭,在二免后10d能完全抵抗同源菌攻击。应用ELISA在首免后第7d可检测到较低水平的抗体反应,第14d达到第1个高峰,随后开始下降;31日龄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大幅度上升,2周后达到最高峰,然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辽宁省13个市(地)收集的414份鸡大肠杆菌病料中,分离出370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并对其进行了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血清型的鉴定。在已定型的306株中,O78型有129株,占定型菌株的42%;O1型有96株占31%;O2型有30株,占9.8%;O55型有18株,占5.9%。定型的其它血清型还有O35,O138,O88,O68,O5,O141,O86,O99,O7,O8,O74,O114,O160。未定型菌64株,占待检菌株的17%。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流行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78,O1,O2为优势血清型,占待检菌株的69%,占定型菌株的83%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修订行业标准《猪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NY/T 564-2002),改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定群方法,制备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群抗血清,并建立了多重PCR,对53株菌同时用血凝方法及多重PCR进行定群。经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测定,制备的各型血清仅与对应型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表明血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定群抗血清。5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片段,PCR结果与Carter氏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可将多重PCR增添至行业标准中,用其代替原有血清学方法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定群。  相似文献   

15.
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黑龙江省2个规模化奶牛场犊牛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笔者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细菌16S rDNA基因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OmpH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半数致死量试验、荚膜血清型分型及22种毒力因子的检测,以确定主要病原的种类、型别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死亡牛肺和患病牛鼻拭子分离的2株病原菌均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被命名为WC16551和LY0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达到99%以上。药敏试验显示2株菌均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LY01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WC16551菌株,2株分离菌均携带19种毒力因子,未检出hgbB、toxA和nanB三种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导致2个牛场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6.
应用ELISA检测鸭抗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的动态变化黄忠黄引贤1)杜伟贤赵心贤伍惠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鸭巴氏杆菌病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预防本病的疫苗免疫效果不同,许多种鸭场注射疫苗后仍有该病发生,给防治本病带来...  相似文献   

17.
从疑似患有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病死雏鹅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PCR鉴定、药敏试验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个分离菌株为Ⅰ型鸭疫里氏杆菌;它们均对22种常用抗生素表现出耐药。这2株鹅源分离株与鸭源鸭疫里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支上,与同属rRNA总科Ⅴ的伯杰氏菌属、金黄杆菌属、黄杆菌属的进化关系较近,与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进化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从新疆某绵羊养殖场送检的病死羊的致病菌,对病死羊的心脏、肝和肺组织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纯化菌落进行种特异性和荚膜血清型PCR鉴定以及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为了解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笔者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和异源性的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在BHI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灰色、光滑小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红色的小短杆菌;分离株能发酵葡萄糖等,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生化特性;PCR扩增出大小为460 bp的种特异性条带和1045 bp的荚膜血清A型特异性条带,Blast检索结果与Pm的同源性为99.7%。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荚膜血清A型。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头孢拉定、环丙沙星、替米考星等7种药物具有敏感性;该菌株能够引起实验小鼠和兔的发病死亡,根据羔羊的发病情况和临床检查表明,本菌为强致病性菌株;将分离株培养物研制成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探究其免疫效果,氢氧化铝佐剂灭活疫苗可以抵抗同源菌的攻击,保护率能够达到100%;对异源血清型Pm免疫攻毒保护效果差,对D型、F型和未知型的保护率分别为20%、20%、0。本研究成功分离出1株绵羊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我们在开展鸭病毒性肝炎(DH)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在江阴市青阳镇、郊区扬名乡发现两起临床症状和DH相似,但用特异性抗血清治疗无效的病例,后经病原分离、鉴定,诊断为鸭嗜水气单胞菌病。1 发病情况和主要症状1997年5月,郊区扬名养鸭场一群23日龄的雏鸭(共496只)发病,第1d死亡26只,即用DH超免疫血清治疗,第2d死亡14只,以后每天死亡5~20只。经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疫情得到控制。至40日龄共死亡鸭184只,死亡率为37.1%。1997年9月江阴市青阳镇某养鸭专业户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