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犯罪论中存在着人身危险性地位的理论争议;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大多数国家评价犯罪的标准是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我国犯罪论对犯罪的界定标准是单纯的犯罪行为;因此,建议在我国刑事司法中建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犯罪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犯罪行为是危害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诱发因素及其机制不甚了解。但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示范学习、强化、自我调节、规则内化等)出发,我们可以理解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即犯罪行为的获得机制、诱发机制和保持机制,并中窥见一些犯罪的预防教育方法,即净化环境、奖惩分明、合理归因、规则内化。  相似文献   

3.
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主要有以信息资源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和以信息科技为犯罪手段的犯罪两种类型。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信息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空间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信息犯罪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信息犯罪面前是无所作为的。实际上,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信息犯罪是完全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暴力恐怖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犯罪学理论和有关的国际文献中,一般把针对国家或社会的暴力恐怖活动统称为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使用暴力的动机和目的是政治性的,目标是反对国家和社会.所以这种犯罪从理论上被列入政治犯罪的范畴.当把恐怖活动放到具体国家的法律范围之内考察时,一切恐怖活动都属于该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恐怖主义活动对任何一个受侵害的政府和社会来说,实际上就是暴力恐怖犯罪行为.正因为这种犯罪从理论上看是政治犯罪,又由于它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所以在实践中却不能按政治犯罪对待,有关国际公约明确地把这种罪行列入可引渡罪,不作为政治犯罪,如不引渡,则必须起诉,反映了国际社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决心和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犯罪控制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有机协调的若干犯罪控制因素所构成的具有控制犯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有机联系的体系。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对犯罪行为主体进行客观分类,犯罪控制可分为积极的犯罪控制和消极的犯罪控制。前者明确指出哪些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倡导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守,哪些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需要加以约束,以及社会应该怎样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并控制人们避免背离正常的社会行为的轨道;后者则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谴责、批评、制裁或处理。从对犯罪行为主体的积极控制看,又可分为犯罪的外在控制和犯罪的内在控制。内在犯罪控制是通过将社会规范内化作用于人们自觉的行为;犯罪的外在控制是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将社会规范作用于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它包含了对社会制裁的运用。从对犯罪行为主体消极控制的角度看,也可以作如下划分:对犯罪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制裁;对违反道德行为的社会谴责。  相似文献   

6.
试论犯罪心理结构于光远*一、各种犯罪行为公式中的心理因素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导致或可能导致行为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法学学科。这门学科受社会法制与民主进程的推动,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受到了日益重视。相关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7.
“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无论是探究犯罪原因,还是探讨预防犯罪,都离不了对社会政策的分析,经济发展论、社会转型论、文化冲突论都是不当地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释为某一时期犯罪现象变化的原因。我国目前犯罪现象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策的滞后、不公正、以及执行中存在的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们的贫富程度即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一直是与犯罪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古有“饥寒出盗贼”之训,今有犯罪的贫困论,白领犯罪和犯罪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论等。这些论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质因素和犯罪之间的影响关系,但亦有不尽科学、不尽完美之处。传统的犯罪贫困论实质上是犯罪的绝对贫困论,主要是指犯罪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犯罪是各种社会与经济矛盾综合反映的结果 ,有着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独特行为特征 ,即可能属于过失犯罪也可能属于故意犯罪。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交通高速发展与交通基础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决定了交通肇事犯罪现象的存在、继续和发展。在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交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可以预测 :未来交通肇事犯罪还将呈现相应的发展态势。在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落后、驾驶员整体素质低下、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条件下 ,应当从技术预防和社会预防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黑社会性质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反文化群体组织,其犯罪行为必然受到其相应的犯罪亚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封建帮会文化、歪曲的儒家身份认同理念以及暴力和西方拜金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根据一定的帮规所形成的反社会犯罪组织。在社会文化视域下,预防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体系,着力加强主流文化及其政治文化建设,剔除封建糟粕和西方的犯罪亚文化观念,强化文化监管职能,清洁文化传播渠道,以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新型犯罪、暴力犯罪频繁出现,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治安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不是单向的由社会或环境导致的,而是更贴近于郑杭生先生和杨敏教授所倡的"社会互构论"所述,是青少年在与其余个体、社会和环境相互建构的关系影响下生成的。关于青少年犯罪成因机制的分析,可以透过社会主体间的互构、个体运用传媒与社会的互构以及个体与环境间的互构三方面的关系模型实现。  相似文献   

12.
犯罪信号是指部分特定犯罪行为和社会失序事件,象征社会失序和潜在犯罪活动,易引发公众的犯罪恐惧心理和社会失衡情况。生态犯罪学关注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将犯罪信号作为因变量提出实证犯罪控制手段,即通过外部情境设计和环境因素改变以达到犯罪控制的目的。论证犯罪信号的研究价值和犯罪学意义,使用数据和实例推导犯罪控制的演进过程,能够为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和犯罪控制实践提供切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犯罪信号是指部分特定犯罪行为和社会失序事件,象征社会失序和潜在犯罪活动,易引发公众的犯罪恐惧心理和社会失衡情况。生态犯罪学关注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将犯罪信号作为因变量提出实证犯罪控制手段,即通过外部情境设计和环境因素改变以达到犯罪控制的目的。论证犯罪信号的研究价值和犯罪学意义,使用数据和实例推导犯罪控制的演进过程,能够为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和犯罪控制实践提供切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审判地域管辖的确定是建立在明确具体犯罪地的基础上的,确定了犯罪地也就确定了管辖地法院。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调整的标准不必要只有一种是犯罪行为,不作为犯罪对犯罪行为论的冲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作为也属于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作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地即义务行为所在地,易言之,应当消除危险而未消除危险的所在地即是不作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地,该地的审判机关具有地域管辖权。  相似文献   

15.
审判地域管辖的确定是建立在明确具体犯罪地的基础上的,确定了犯罪地也就确定了管辖地法院。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调整的标准不必要只有一种是犯罪行为,不作为犯罪对犯罪行为论的冲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作为也属于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作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地即义务行为所在地,易言之,应当消除危险而未消除危险的所在地即是不作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地,该地的审判机关具有地域管辖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涉毒犯罪日益严重,表现在犯罪方式更加隐蔽、手段不断更新等方面,给侦查部门发现、识别、打击和惩处这类涉毒违法犯罪带来更大的难度.这不仅对我国乃至全球禁毒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也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从互联网涉毒犯罪行为现状及发展为切入点,对其犯罪主体和犯罪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刑法意义上的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利用计算机非法操作所实施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在更广泛意义上,凡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对象的犯罪行为均可称为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及社会危害性巨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界研究视域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包括将青少年作为犯罪主体和客体的两类犯罪行为,并从法律和行为两个角度界定青少年犯罪行为,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和生理特征影响因素两方面探讨可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及方式.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应做到客观了解其研究数据和案例,全面理解和科学借鉴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最后勇于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和思路,最终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受到刑法理论上的抨击。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概念首先是提示犯罪的本质属性———社会危害性,即犯罪行为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侵犯,因此犯罪客体的意义已包含在犯罪概念中,应将犯罪客体排除在犯罪构成之外,犯罪客体不是犯罪构成的内容,而是犯罪概念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显示,上海涉枪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多样化和集团化、犯罪行为多样性、涉案枪支来源渠道多样化及类型繁杂等特点。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涉枪犯罪的惩处,清查收缴社会的流散枪支,加大对枪支运输途径的截留查处,并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彻底清除涉枪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