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楚洲 《湘潮》2023,(2):43-44
<正>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得到部分恢复1932年10月,贺龙和关向应等人率领的红三军主力与夏曦等人率领从洪湖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在湖北随县会合。10月下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枣阳县召开会议,决定红三军向湘鄂边苏区转移。12月底,红三军进入鹤峰县邬阳关,重建鹤峰县第五游击大队和邬阳关区、乡苏维埃政府,完成由洪湖向湘鄂边转移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1933年夏,蒋介石重新集结重兵围攻鄂西边区,湘鄂边区根据地遭敌攻占,红三军再次失去依托,红三军由3万多人锐减到3000多人。为扭转被动局面,湘鄂西中央分局于12月19日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湘鄂边苏区,到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创建新苏区,把"恢复湘鄂边苏区"的口号改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会议期间,红三军第二特科大队送来情报:国民党保安团长兼忠、丰、石清乡司令周化成部  相似文献   

3.
正193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的决定,红三军主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经豫西南、陕南,沿川鄂边境南下,历时两个多月,于12月到达湘鄂边的鹤峰地区。随后,红三军转战于湘鄂川边地区。壮歌飞扬的黔江1933年夏,红军流动游击于鄂川边时,黔江"神兵"(联英会)正处于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击败的危险之中。1933年秋,黔江"神兵"代教龚昌荣和湖北宣恩  相似文献   

4.
地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的南腰界,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仅属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然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却为红三军从濒临绝境走向复苏和发展壮大、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和红二方面军的诞生、为拓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党中央“八七”会议决议的指引下,贺龙、周逸群、万涛、卢冬生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来到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组织鄂西特委和湘鄂边前敌委员会,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了红四军(后…  相似文献   

5.
《湘潮》2020,(1)
正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一份由中国工农红军和湘鄂赣省边特委联合发出的《战斗喜报》,给我们再现了一段历史。《战斗喜报》说:"八月二十日拂晓,我军向文家市发动全面进攻,由红三军担任主攻,先取得制高点九峰寺,红二军和红十二军从两面截击,经过四个  相似文献   

6.
彭明治(1907.03-1993.05),湖南省常宁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了南昌起义,三河坝战斗负伤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直属队排长、连长,教导队队长,第十九团、二十团副团长,第二十六团代理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参谋长、代团长,红一师参谋长.  相似文献   

7.
1925年11月21日,不到30岁的叶挺成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和领导的正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的团长。这支诞生在广东肇庆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茁壮成长,支援农运、出师北伐,所向披靡,犹如“铁拳头”一般﹐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宝贵的“铁军”精神.  相似文献   

8.
1934年5月至1936年1月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云贵高原上竖起了第一面红旗.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处于不利的形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完全丧失,红军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地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而进入黔东地区的背景下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正>王尚荣(1915-2000),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青年干事,红三军司令部参谋、侦察科科长,龙山独立团参谋长,第五师十五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六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团长、独立第一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副司令员、独立第一旅旅长、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副军长兼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0.
挺进大西南     
一1933年夏,气候格外炎热,火毒的太阳把大地烤得焦糊,田园龟裂,沟枯河干,万物奄奄一息失却了往日的生机。 湘鄂边“剿匪”总司令徐源泉奉蒋介石之命,集结14个团十万重兵,对湘鄂西苏区发动了大举进攻。崎岖的山道上,烟尘滚滚,但见运送军队的战车一辆接着一辆,大炮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青光。 贺龙和关向应被迫率领红三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经过20余天的艰苦周旋,红三军终于甩开敌人的围攻,钻进深山密林,跨过峪谷涧溪,来到了川鄂边区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咸丰大村。贺龙旋即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 在桌面上摊开的地图旁,贺龙手拿一支大号铅笔,不时认真地在上面圈注一个标记,关向应和夏曦  相似文献   

11.
正唐赤英,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他先后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洪湖警卫师师长,参与指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战斗。洪湖苏区被敌人占领后,他与军长贺龙率红三军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到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唐赤英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12.
王艺蓉 《湘潮》2024,(1):42-43
<正>文物源起湘鄂边苏区五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内藏有一本中共湘鄂边特委翻印的党员课本——《怎样做个好党员》。该课本上注有“中共湘鄂边特委翻印”“一九三一年五月”“党员课本第四册(草稿)”等字样,是当时中共湘鄂边特委用于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进行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培训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党史学界,公认1925年10月在广东肇庆以铁甲车队(1924年11月组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我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但是,据笔者所见到的史料,由我党独立领导的、比叶挺独立团反对北洋军阀还要早的革命武装,应是“津南农民自卫军”。它成立于1925年秋,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始于同年12月。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5,(8)
一九三三年 1月1日率领红三军胜利攻占鹤峰县城,全歼当地保安队二百余人。 1月2日率军进驻太平毛坝,休息一周,贺龙和关向应提出:恢复湘鄂边苏区以鹤峰为后方向湘西发展,并首先占领桑植,为部队取得一个适于休息整理的地区。夏曦  相似文献   

15.
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撤离湘鄂边少数民族地区之后,昼夜兼程,马不停蹄,挥师向大西南挺进。不数月,已抵川黔边境。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攻占川黔边境之彭水县城,歼敌一个营。尔后,部队在彭水稍事休整,又继续向西南进军。 西征途中,贺龙和关向应骑在战马上,并辔徐行。贺龙远眺连绵的群山,感慨万端,心潮起伏。他想到在湘鄂川黔边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苦征战,也想起了许许多多出生入死为革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友。这腥风血雨、战火硝烟何日才能结束?他希望黔东地区能成为八年烽火里程的最后一站。  相似文献   

16.
<正>一1929年,我的父亲许朝友在家乡安徽六安参加了河西游击大队,后改编为赤卫军。之后,赤卫军在毛正初的领导下改编为六安独立团。1931年,独立团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我父亲担任二一八团三营营长。不久,我父亲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第二期高级干部培训班,接着调任边区政府工作。1932年冬天,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西征,边区政府随即撤销,人员被迫撤离,我父亲随军西征。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1,(7):45-45
1918年,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l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他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红军”旗号,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第一任总司令”之说由此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18.
《湘潮》1986,(5)
1932年10月初,在湖北省江陵县沙岗的香草湖边,几个红军战士把一个遍体鳞伤的年轻人投入了湖中。湖中激起一阵水花,年轻人却再也没有浮上来。这个年轻人有何罪过,他姓什名谁?他叫周小康,时任中共湘鄂边特委书记。他的“罪”名,是“改组派”。周小康原名陈锡周,1903年11月诞生在  相似文献   

19.
《党史文苑》2010,(5):F0002-F0002
为深入研究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弘扬革命前辈和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促进湘鄂赣边各县的交流和合作,推进老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多方协商,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湘鄂赣苏区论坛”,定期或小定期由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县轮流承办。2010年9月将在江西省修水县举行首次“湘鄂赣苏区论坛”,以“湘鄂赣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7月24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宣恩烧巴岩召开会议后,夏曦率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和红7师留守鹤峰苏区,贺龙和关向应则率领军部和红9师到鄂川边一带开辟新苏区。但是,夏曦却未贯彻烧巴岩会议有关"巩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精神,在敌军逼近鹤峰时仓促撤退,丢失了根据地,致使红三军再度失去依托,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得知消息后,贺龙即提出"红三军挺进渝东南,在酉、秀、黔、彭地区创建新根据地"的建议,得到关向应的支持。随后,贺龙相继派出几批侦察人员,分道潜入该地区,侦察地形,绘制地图,探听敌情,并开展对国民党25军第5师师长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