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经贸摩擦的起因及争议焦点并非单纯的贸易失衡和中国的营商环境等自身改革问题,美方限制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阻遏我国向价值链上游赶超的无理要求才是主要矛盾,这是以科技竞争形式展现的"修昔底德陷阱"。本文回顾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较有代表性的舆论观点和相关文献,基于中美双方官方文档对两国经贸摩擦的起因进行了梳理论证,解析为何科技产业会成为经贸摩擦的主战场,并试图为应对科技竞争形式的"修昔底德陷阱"提出对策建议,为解决中美经贸摩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构成中美两国关系的要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台湾问题、经贸问题、人文交流、地区问题、全球治理,分析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总结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基本点在很长时间内可能都不会改变:一是由于两国利益的高度相关性,谁也离不开谁;二是美国认定中国是对美国全球地位的主要挑战,是其主要战略对手。鉴于第一个基本点,中美两国的互利共赢合作将继续下去;鉴于第二个基本点,中美两国的竞争和博弈还将增强并常态化,不时会有磕绊、颠簸、起伏,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竞争、合作、顺应、妥协,将产生两国互动的新模式,中美关系是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海域一直是反映世界海权强国的窗口。谁是世界海军老大,谁就在太平洋上耀武扬威,不论最初的西班牙、荷兰还是后来的英国、日本和美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拼凑对付中国的政治军事联盟的同时,为了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盟友不要挑衅中国。美国目前在亚太部署的性质是:为万一将来开战,占据有利的前沿阵地,并用这种有利的战略前沿部署来制止中国使用武力。它既是战略态势层面的遏制,又是心理层面的威慑,也是未来可能的作战层面的前沿部署。中美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引发灾难性悲剧,双方都应消除在敏感地方的模棱两可,变模糊为清晰,以防陷入"萨干坦盲点"。  相似文献   

4.
袁征 《和平与发展》2015,(2):27-39,116,117
由于缺乏互信、霸权心态和文化差异,美国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霸权战略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是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美国维护霸权与新兴大国中国快速上升之间的矛盾;中美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主张的差异;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与中国维护日益扩展的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未来中美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会进一步凸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实际上有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目标诉求。尽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战略耐心,加强合作,管控分歧,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中美之间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进而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还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新型两极共生关系研究对分析当前国际格局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持续崛起,美国实力相对衰退的背景下,国际权力分布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与变化,国际格局开始出现和建构中美新型两极共生关系趋势。与旧时代对立对抗的传统两极关系不同,新型两极共生关系立足于21世纪,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彼此相互竞争但不对抗、相互牵制但不会彼此冷战和热战、各自加强军力但不进行军备竞赛、各自发展不在全球寻求势力范围,具有鲜明的时代观、共同的合作观、公正合理的规范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等特点。新型两极共生关系跳出"修昔底德陷阱",重新定义和诠释了新时代崛起国与霸权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互动模式——新型竞争共生关系,超越了传统的两极对抗关系。在国际环境、国家实力、战略取向、政策推进等方面,新型两极共生关系需要适宜的生成条件。在权力关系、制度建设、价值观念等层面,新型两极共生关系遵循特定的生成逻辑。为构建和培植中美新型两极共生关系,中美两国应具备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充分发挥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共同化解国际体系中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增进两国战略互信,加强地区议题上的合作。虽然中美两国间仍然存在战略互疑和政策推进等困难,但是构建中美新型两极共生关系的前景广阔,这也契合和平与发展时代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家主义的现实合理性与全球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间的反复较量,推动着国际体系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向“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转变,也使国际政治在国际体系层面、区域层面、大国政治性格层面以及大国关系层面发生着深刻的“二元裂变”.尤其是大国政治性格的裂变导致了中美、美日及中美日关系具有两面性.中美关系具有全球层面的性质,而中日与美日关系则是区域层面的.没有中美在全球层面上的准确定位和健康稳定的战略默契关系的构建,就没有真正的中日主导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后,世界格局进入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整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国内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外部因美国对华战略出现历史性转折和大国竞争、博弈加剧,国际发展空间受到空前挤压。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双重考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任务仍然是为完成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持续发展,营造可预见的良好国际环境。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尤其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的三大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战拉开了中美关系转型的序幕,凸显两国之间矛盾不仅仅是利益之争,更是战略之争。中美关系首次面临"压舱石"失效甚至缺失的严峻挑战,未来能否"斗而不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三个相互关联又各不相同的陷阱。中美关系转型从深层次上折射出逆全球化风潮、民粹主义思潮和多极化政治不稳定等世界发展趋势,其走向也将直接影响世界未来发展。中美竞争中对中国不利的因素正在增多,如何稳妥驾驭双边关系,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最大考验。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全球经济失衡的不可持续性,并因此而力求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增长。中国政府的科学发展观事实上与美国的倡议高度契合。在中美双边战略共识的基础上,全球经济平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全球经济平衡增长会中断中美既有的经济相互依赖模式。未来的中美关系在经济、金融、贸易、汇率等领域面临着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美金融关系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元陷阱"和"债务武器"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议题。前者体现了中国对美国的重要关切,后者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深刻担忧。两者共同构成了中美金融关系的两大核心,并形成了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的中美金融关系战略困境。中国要主动思考走出困境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王达 《东北亚论坛》2019,28(4):34-46
2018年以来,中美经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中美关系质变的背景下构建中美经济关系的"新范式",成为事关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关键。确立中美经济关系"新范式"的经济逻辑体现为三个"难以为继",即中美两国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失衡的总体格局难以为继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三个不变,即中美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属性没有变、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中大国协调的必要性没有变。因此,在诸多领域的中美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石。确立中美经济关系"新范式"的宗旨在于以双边经贸利益的共生性和包容性对冲两国地缘政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这一"新范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竞争合作、分歧管控以及深化融合。特朗普政府的"全政府"对华竞争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对"新范式"的确立构成了挑战。对中国而言,尊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逻辑、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透明度与可预期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政治经济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在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反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将迎着"反全球化"浪潮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的整体态势和舆论走向非常复杂,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美两国精英界和普通公众舆论对彼此的判断和认知还存在很大转换与提升的空间。随着中美硬实力对比的变化,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两国间战略竞争和战略猜疑的加剧。但是,中美合作大于分歧和竞争。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对于中美之间加强理解、提升战略互信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近期在上海举行,与会中美专家就<上海公报>的历史意义以及公报发表以来的中美关系的走势作了分析与研讨.  相似文献   

14.
2017年5月,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公司出版著名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专著《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①(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艾利森在书中详细阐述“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分析中美关系走向,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美国政商学界广泛关注,迅速登上全美畅销书排行榜.  相似文献   

15.
当前,美元虽然表现强势,但美元霸权的结构性危机日益凸显:一是美国的货币信用因实体财富不足而缺失;二是美元霸权带来的贪婪不仅使美国经济结构日趋失衡、社会贫富矛盾加剧,而且随着资本与实体经济间距离渐行渐远,美国资本信用日益面临严重的失信问题;三是美元霸权的存在导致世界实体经济无法获得真正的价值补偿,对世界经济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国际力量"南升北降",美元霸权的根基渐趋脆弱,空间更加狭小,国际金融秩序已到了"不破不立"的十字路口。这为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中国金融国际化之路应量力而行,以避免经济领域的"新特里芬难题",以及地缘政治领域的"威廉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具有冲突性、矛盾性的话题,同时也由于其易与意识形态相混淆,具有高度敏感性。随着中美共同利益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不断深化,中美双边关系需要突破当前瓶颈,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共同价值观的讨论与寻求,应该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发展瓶颈的重要一环。在经贸、政治、安全等传统议题之外开辟中美关系认知层面的议题,以理性辨析引导中美双边交往与合作,有助于打开中美关系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30多年来,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变化。今天,中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阶段,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是中国领导人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表述和新要求。中美双方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三大挑战,即中美战略互信严重缺乏,双方互动多限于功能性层面;美国霸权心态犹存,两国国际战略存在矛盾与冲突;美国冷战思维根深蒂固,"改造"中国的冲动难以消解。这三大挑战将会给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结构性障碍,但在战略意愿、沟通机制以及外部条件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为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提供了基础。鉴于奥巴马政府的政治特点以及中美两国政策重心内转,2016年的中美关系将基本保持现状。  相似文献   

19.
事物结构决定事物功能,要保持和维护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需要在外交、经济和军事三个层次上构建相应的中美关系结构关系。首先,在外交上建立"通畅及时释压"机制,强化完善目前中美三大对话机制,在机构组成上将各自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纳入中美政治、安全对话机制中;其次,在经济上建立"确保相互重创"关系,即双方确保拥有使用经济手段重创对方经济的能力,并在重大危机发生时敢于使用这种能力能迫使对方慑于巨大经济利益损失而不会采取严重损害各自核心或重大利益的行动;最后,在军事上构建"非对称战略平衡"核战略关系,最终以战略力量相互制约带来的安全对等实现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上述中美关系的三层次结构,涉及中美关系深度和对中美关系的约束力度是梯度型逐次递增的,这样可在不同层次上起到约束和稳定中美关系的防波堤、制动器作用,以保障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袁征 《国际安全研究》2013,(1):67-78,156,157
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的,但也出现了起伏。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彼此需要对方的合作;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又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分歧和摩擦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推进,双方加强合作的同时,中美互疑加深,博弈加剧。回顾过去四年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随着奥巴马的连任成功,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连续性要大于变化,未来中美关系还将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不过,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会进一步凸显:在寻求对华合作的同时,美国对华的牵制和防范也在加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必须以自己的两手对付美国的两手,而加强协商与沟通、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将成为中美关系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民族复兴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