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行超 《党史文汇》2009,(5):35-39
巍巍太行,民族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地区先后开辟了晋察冀、太行、太岳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乐章.  相似文献   

2.
<正>给《抗敌报》《晋察冀画报》题词新闻出版机构是边区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很出色的部门,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聂荣臻对此十分关心。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党中央委任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刚刚创建一个月,日军就对边区发动了第一次围攻。在这次反围攻作战非常紧张的时候,聂荣臻找来当时担任晋察冀省委书记的黄敬和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商讨创办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战地报刊如雨后春笋应势而出,记录抗战历史,凝聚抗战信心,鼓舞抗战热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仅晋察冀根据地所办的报刊就有几百种。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子弟兵》报、《冀中导报》、《前线报》、《冀南日报》、《救国报》等,期刊有《晋察冀画报》、《战线》、《抗战生活》、《长城》、《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4.
<正>创建、扎根和发展于太行山脉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期间,聂荣臻司令员率领部队在风景秀丽、溪水长流的山西五台县金岗库村先后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同村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亲民爱民故事。修建爱民桥建爱民桥1938年初,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由河北阜平县迁驻山西五台县金岗库村。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山西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五台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成为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胜利报》是我党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该报作为中共晋冀特委的机关报 ,于 1938年 5月 1日创办 ,报头由朱德同志题写。1939年 9月 2 0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作出决定 ,将《胜利报》改为区党委机关报。卢沟桥事变后 ,国共合作 ,共同抗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国共谈判的协议和洛川会议决定 ,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并设总指挥部 ,朱德为总指挥 ,下辖 3个师 :第 115师、第 12 0师、第 12 9师。9月底 ,八路军总部命令 12 9师主力出动到晋东南 ,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进入太…  相似文献   

8.
张玉艳 《党史博览》2010,(12):49-51
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到过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和大后方来的朋友,无不对八路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敌后抗战感叹不已,认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当他们看到在艰难困苦的敌后.在荒僻狭窄的山沟里。诞生出的抗日根据地第一本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时,更加感到振奋,惊叹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杨青 《党史纵横》2000,(1):32-34
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聂荣臻作为这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自1937年11月到1943年秋,从五台山地区开始,率领近三千人的八路军队伍,艰苦奋斗,英勇作战,经过分兵挺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创建并发展了拥有晋察冀(后改称北岳)、冀中、冀热察3个战略区,人口约1500万,主力部队约11万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根据地创立、巩固与发展中,聂荣臻身兼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晋察冀分局书记等。在这期间,他创造…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段历史,在我一生的经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段。它留在我记忆里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许多年以后,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最光辉的篇章之一。1938年,聂荣臻带领部队在五台山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这一时期,聂荣臻留下了三幅极具代表性的手迹,展现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苦难  相似文献   

11.
刘鑫炎  刘阳 《奋斗》2022,(11):65-66
<正>七七事变爆发后,词作家桂涛声随游击队转战于太行山的“千山万壑”,见证了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就铜墙铁壁,创作了《在太行山上》,传递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发动群众,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为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千百万太行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更铸就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太行精神。  相似文献   

1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评介王淇谢忠厚、萧银成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及其经验的学术专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说理深透。本书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了抗日战...  相似文献   

13.
任远 《党史文汇》2022,(10):18-23
<正>晋察冀边区是全民族抗战时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制度最早实施的地区之一,彭真曾任北方分局(后改称晋察冀分局)书记,同聂荣臻等同志建立并巩固了这块革命根据地。彭真根据边区的具体实际主持起草了具有地方宪法性质的纲领文献《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二十条》(即《双十纲领》),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4.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地方性合法政府.当年边区政府的创建者们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复杂的敌后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益探索.不仅对动员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为我们党在当今复杂国际局势下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14,(11):43-47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其中《晋察冀画报》是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在抗日宣传和群众动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晋察冀画报社,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新闻摄影的主要媒体,也是军事新闻摄影人才荟萃之地,成为中国革命摄影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子弟兵》报以生动活泼的文字,新颖通俗的形式,及时地宣传抗战形势和著名的战役战斗,反映敌后军民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发挥了舆论战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刘少奇十分重视党报党刊的舆论宣传作用,1939年至1942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报刊工作,积极关心并支持《拂晓报》就是其中一例。《拂晓报》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于1938年9月29日创刊,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份报纸一面世,就  相似文献   

18.
正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石家庄市平山县碾盘沟村诞生。创刊号为16开本,彩版套印,共发表新闻摄影照片150余幅,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晋察冀画报社编辑印刷。封面照片《塞上风云》由沙飞拍摄,展现的是1937年10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这期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5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岀版发行的第一本画报,也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本画报,它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地方性合法政府。当年边区政府的创建者们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复杂的敌后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益探索。不仅对动员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为我们党在当今复杂国际局势下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根据地之间,根据地与国统区、敌占区之间的战略兵站线,以进行必要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人民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建立陕甘宁边区与山西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是战略兵站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山西一南一北,有两条战略兵站线,北方自晋西北往东至晋察冀,南方自晋西北往南至晋东南。由于八路军总部驻在晋东南,且通过晋东南,还可以和山东、华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战略联系,因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