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党实行民主执政的需要。一方面,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的确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民主要求;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式,也需要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作为基础提供支撑。以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全面认识公民社会与民主执政的关系,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党成为民主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来临,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特定时代境遇。在公民社会条件下,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先锋性,即党作为公共领域的一个主体应该如何实现对公共性的引领;二是前沿性,也就是党如何适应自身发展的“认同压力”,有效构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层意蕴是,如何获得社会对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同和如何赢得社会对执政实践的持久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互联网发展态势与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生态,给党的执政环境和传统的执政逻辑带来了新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互联网已经成为党获取执政优质资源的新渠道,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和拓展执政现代化的新平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随着网络政治发展,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引入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运用互联网加强党的执政现代化建设,探索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网络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不断变革和开放的环境中,党的执政环境、工作重心、领导对象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方式需要根据新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我们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方式创新的实质内涵的基础上,对创新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方式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讨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方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司甜 《淮海论坛》2012,(2):12-13,11
所谓执政能力,是执政党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完成自己的执政任务。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所具有的素质、能量和水平。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能力。近年来,随着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肩负任务的巨大变化,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更加突出。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科学性。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健全和完善党的各方面的制度,并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才能使党不断地巩固和发展,提高党的战斗力。”^[1]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学关注的主要目标,生态系统平衡的取得需要生命系统根据环境系统的变迁进行动态的调适。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执政也与外界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党的基层组织及其执政模式构成生命系统,外界环境构成环境系统,而社会环境作为党在基层执政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基层执政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党在基层执政需要做出适用性的调整,包括党的基层组织结构的优化和组织功能的转换,以实现党在基层执政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执政理论需要着力研究的重大问题。为了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必须科学认识、努力适应并积极改善执政环境。党要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营造繁荣稳定的经济环境;党要坚持"三个有机统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党要坚持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营造科学健康的文化环境;党要坚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党要把握国际政治的大局,营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执政环境与执政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内外环境变化,不断提高执政水  相似文献   

9.
司甜 《淮海论坛》2011,(2):10-12
所谓执政能力,是执政党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完成自己的执政任务。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所具有的素质、能量和水平。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能力。近年来。随着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肩负任务的巨大变化,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更加突出。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党的执政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为防御各种风险、维护执政安全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必须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强化政权意识、忧患意识,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我们党执政兴国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广泛的力量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丰富党  相似文献   

12.
莫凡 《桂海论丛》2012,(6):38-42
在新世纪新时期,基于国内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和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防范执政风险:当代执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执政环境的变化和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防范执政风险是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基础,应当从争取与依靠群众、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执政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执政党的执政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必须与维护社会公正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党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现代民主社会发展对民主执政的要求,执政者必须履行更大的社会道德责任,发挥和谐社会关系引领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执政实践的深入,执政经验的不断积累,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国还未生成现代性,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学家所揭示的众多风险,我国也正在经历和承受。特别是在现代化、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三大背景相重叠的条件下,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所展现的一幅幅风险的图景说明: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已经提前到来。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及不和谐因素,对党的执政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规避和化解各种风险,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一是树立科学的风险忧患意识;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三是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好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四是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后,面对执政基础、执政环境的变化对执政必然性进行的重新考量,体现了党对现代政党政治制度、执政党执政规律以及现代法治观念的深刻认识。依法执政的内涵是通过法律的执政、在法律范围内的执政、遵循法律程序的执政以及不违背宪法与法律的执政。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党的执政环境、执政基础和执政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注重体制创新,实现发展效益;二、强化规则意识,实现法治效益;三、扩大群众参与,实现民主效益;四、激活人才资源和潜能,实现用人效益。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创新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内容、特色与实践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胡锦涛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成果,着力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开展执政理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观代表观、做到公平正义、不断创新并保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先进性、将执政理念转化为执政机制、确立有效的执政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寻求更多实施执政理念的载体、必须实行“阳光执政”、自觉接受对执政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李东峰 《前进》2008,(7):26-2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能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我们党执政兴国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充足的力量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丰富党的执政资源、维护党的执政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文清 《前沿》2006,(5):220-223
我国现在这样一个发展关键阶段由"分配不公"引起新的矛盾和不良影响,成为当前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我们党能否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重新取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的高度认同,建立有效的政党权威,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因此执政党必须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规范分配秩序,切实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