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七十年前,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了美国的对外政策——门罗主义——美洲是美国的后院。时隔一个半世纪,当我们审视俄罗斯的时候,“门罗主义”在今天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中仿佛有了翻版。在去年出台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在俄联邦领导人的言论及外交实践中都可以看到“门罗主义”的影子。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以来,其外交政策衍变发展,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对西方,从原来的向西方“一边倒”转向既向西方又向东方的“双头鹰”政策。对“近邻外国”从原来  相似文献   

2.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采取强硬的对抗与遏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需要回溯波兰政治文化遗产“雅盖隆思想”及其指引下的波兰东方政策。在战略文化的层面,雅盖隆思想是对作为波兰历史“黄金时期”雅盖隆王朝历史记忆的追溯和沿用;在地缘政治的层面,雅盖隆思想强调波兰东方政策的传统,主要战略意图是防范俄罗斯,限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影响,进而与东部邻国共同建立反俄联盟。19世纪以来,雅盖隆思想共经历了三次复兴。冷战结束后,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的使用。波兰借助雅盖隆思想的文化基础与俄罗斯争夺对俄波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力。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已经成为塑造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关键角色。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继续强调波兰对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构想和将这一思想变为现实的雄心。但是,雅盖隆思想的复兴无助于弥合目前波兰与俄罗斯分裂的地缘政治主张与利益分歧,甚至会加剧欧洲与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崔珩 《俄罗斯研究》2024,(1):154-173
普京在2012年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后,迅速将以远东开发为载体的“转向东方”政策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进一步将“转向东方”作为国家外交突围、经济纾困的主要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在遭受西方阵营集体排挤的情况下,“转向东方”更是成为俄罗斯避免经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循环之外的主要依托,也是为俄罗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希望。“东北-远东”地方合作是俄罗斯“转向东方”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成果之一。比较2012年和2022年的“转向东方”,心理、经济、地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面貌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同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在心理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危机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经济结构上,中国长期高速发展使得俄罗斯“转向东方”依赖中俄合作;在地理结构上,“软硬”基础设施缩短了俄罗斯与东亚的空间距离。与2012年相比,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东方”无疑更接近于战略选择,而非技术性调整。俄罗斯正以空前开放的姿态面向与中国的合作,为未来中俄“东北-远东”地方合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自独立后至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揭晓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企图以此来获取西方的支持与合作,实现国家的复兴。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不仅西方的资金,技术援助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大大加剧了国内危机,自身作为大国的存在和作用也一再受到西方的蔑视。严酷的现实,加上反对派在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崛起,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转而实施“双头鹰外交”。年初,普里马科夫接任外长以后,进一步加快了外交政策的调整步伐。至此,俄罗斯已经凸现出“三环外交”的基本轮廓,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车轲 《德国研究》2023,(1):4-31+149
在德美同盟中,德国并非完全追随美国,其对外政策呈现出在“战略协调”与“外交对抗”之间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本体安全理论,德国动态调整对美同盟政策的动力机制源自于德国维护其“文明国家”“西方国家”和“正常大国”复合型外交身份稳定性的需要。德国在“战略协调”和“外交对抗”之间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美国外交政策对德国复合外交身份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当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严重威胁到德国外交身份的稳定性时,本体安全机制会推动德国调整其对外身份的叙事结构,指导德国采用外交对抗或战略平衡的方式应对由此导致的身份危机。不过,德国的对美政策调整被限定在外交身份框架的范围之内,因而两国间的分歧不会造成德美同盟关系的根本性破裂。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与日本的关系更因北方四岛问题而陷入长期僵局状态。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4年初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注重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明显的进展。1997年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安全、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强劲发展势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是同俄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大国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俄国内对于当今世界和世界新秩序有四种观点,其中"多极世界"论和"美国单极世界"论对俄外交影响最大。独立以来俄在如何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方面,外交政策选择存在三种取向上的论争,并在事实上构成了俄外交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普京外交的实用主义即"利用对手的力量为我所用",这同普京的国家利益观相关联,也是俄罗斯从现代国家向后现代国家转变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这决定了它的两重性和矛盾性。对"多极世界"构想的预期是多方面的,但叶利钦时期的多极化外交无论从主观动机还是客观反应均被更多地赋予了对抗性和制衡性,普京执政后开始将其转向理性而务实,更加注重大国协调和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8.
法国总统奥朗德就任之后,对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全面加强亚洲外交。"经济外交"显然是奥朗德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法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的关系也是在稳中求变。法国外交的新战略将是通过加强与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关系,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2013年2月12日,普京签署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系统地阐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优先方向;表明了俄罗斯对世界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明确地传达了新时期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与新世纪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政府出台的两版《构想》相比,新《构想》既有继承与延续,又有发展和创新。从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有关俄罗斯外交优先方向的阐述,以及普京归位一年多来俄罗斯外交实践来看,普京新任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用力方向主要是:发展与后苏联空间国家关系为第一战略优先,全力构建"欧亚联盟",在重点发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致力于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孟加拉国自1971年独立以来奉行“平衡外交”策略。孟加拉国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被称为“外交政策的总设计师”,他推崇的“友及四方,不存恶意”外交理念和把孟加拉国打造成“东方瑞士”的外交定位对该国后来的外交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独立50余年来,孟实现了改善与印度关系,推动与巴基斯坦关系正常化,加强与伊斯兰国家间联系,积极加入国际和地区组织和合作机制,并深化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大国间关系。孟加拉国之所以制定多元平衡外交战略,主要基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区域安全三大需求。未来,孟加拉国将继续与印度保持紧密联系,与中国持续加强合作,并强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间关系,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新亚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执政以来,融入西方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这种背景下, 普京意识到过分偏向西方的政策不符合俄罗斯国家的长远利益,俄国必须重视亚太国家。近两年,俄罗斯的亚太外交已经成为其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和平衡部分。  相似文献   

12.
1992年,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开展了一系列积极而紧张的外交活动。在俄罗斯频繁的外交中,不难发现它最初是继续前苏联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外交政策。俄外长科济列夫在接管前苏联外交机构后,就公开声称“俄罗斯的外交方针政策同苏联最近几年奉行的对外政策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叶利钦和科济列夫在谈到俄罗斯对外活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末俄罗斯提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外交政策以来,日益重视亚太外交。这一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亚太外交力度加大,表明俄罗斯已逐渐根据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提高亚太外交的地位。亚太外交已在俄罗斯实现其欧亚大国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定位、取向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 ,“加 (欧 )盟入 (北 )约”是中东欧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从政治、经济、历史与地缘安全利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东欧国家将采取“亲美不脱欧”的外交选择。同时 ,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短期内这些国家将使正在形成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受到大西洋主义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 ,中东欧国家将因与欧盟的利益融合而加快“欧洲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是情境性前后矛盾的重复出现,即立场的不对称变化以及与参与政策形成巨大反差的行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外交政策行为突出表现在2008年俄格冲突、北约东扩和美国计划在西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过程中。传统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以行为体为中心,都假设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不是易变的,所以对俄罗斯这种让人困惑的外交政策行为时缺乏解释力。外交政策受到行为体对世界的主观解读和情绪的影响。俄罗斯不被西方尊重的感觉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俄罗斯的"愤怒"是不被尊重的感觉导致的情绪化判断,是为了显示自身的重要性而非起破坏作用。分析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主观性因素,为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分析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普京总统执政后认识到普里马科夫"竞争性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消极作用以及其言论和现实的巨大脱节,转而奉行可定性为"新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尽管俄罗斯的政策始终保持着新现实主义传统,普京仍然坚持俄罗斯应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但伴随国力恢复和经济政治状况臻于稳定,俄逐渐背离其新现实主义议程而越来越变成一个希望修正国际体系的国家.俄认为西方始终延续冷战思维,孤立、遏制俄.西方出现了政策上的四大失败,即政治失败、策略失败、认识失败和文化失败,这导致失去了将俄融入国际霸权体系的良机.世界面临进入新的大国集团对立时代、国际体系重回冷战结构的危险.由于冷战结束后主要战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际社会可能进入新的"20年危机".  相似文献   

17.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基于俄美关系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意识形态之争为发端的冷战结束了,然而对于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所经历飞变的动因的争论却远未结束。研究外交政策或外交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因为一国的外交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然而,这一理论逻辑却一再被学人们忽略和忘却。以俄美关系为基点的研究恰恰可以从这一“回归未来”的视角切入。  相似文献   

18.
基辛格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强烈的文化-国家模式理论,基辛格对俄罗斯(苏联)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反俄思想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作为德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与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尖锐对峙的冷战格局是形成基辛格对俄战略观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基辛格的美国外交战略图景中,俄罗斯(苏联)国家始终是美国外交战略中永恒的对手。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量,这是普京政府新世纪能源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作为俄罗斯天然气最大的传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俄政策的牵制,今年初俄乌的“断气事件”令欧盟一度紧张就是典型事例。本文试从俄天然气产销战略及其产生背景,欧盟能源外交对俄的挑战,以及俄欧天然气合作前景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冷战后期,苏联在东亚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东北亚局势随之得到了缓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上的权利义务,苏朝、苏韩关系转变为俄朝、俄韩关系。俄罗斯加快发展以经济为先导的“亚太外交”,这不仅有利于恢复俄罗斯经济,而且为俄罗斯在未来时期恢复前苏联在朝鲜半岛地区的影响力打下了基础。目前,俄罗斯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民族纷争,这大大限制了其在半岛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显得有心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