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芳明,在国族认同问题上自我颠覆性的起伏变化,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现象。正如陈明成所说:台湾战后“转折而多变”的特质,足以在对台湾文学的建构有重要贡献的陈芳明的身上找到缩影。考察陈芳明各个时期的起承转合,有助于研究随着战后台湾社会的变迁,一些特定知识分子的浮游心影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人意识变异的轨迹。陈芳明是绿营机会主义的“经典人物”,其个人立场演变的历史正是台湾社会在本土化浪潮席卷下一些知识分子载沉载浮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执政五十年“侨务”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49至2000年国民党统治台湾的50年间,历经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三任领导人主政,其“侨务”政策的演变也大致可以分为蒋介石时期的“反共复国”“侨务”政策、蒋经国时期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侨务”政策及李登辉时期的“台湾意识”形态化“侨务”政策三个阶段。李登辉时期的“侨务”政策既有对两蒋时期“侨务”政策的延续,同时更显现了“台独意识”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战后台湾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王建民战后,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重大变迁,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这种阶级关系又同省籍区隔形成台湾社会的特殊构造,深刻影响着战后台湾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细珠 《台湾研究》2023,(3):98-110
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趋势下台湾机构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已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老人养老的责任已非家庭子女所能够承担,需要多元化力量的整合与协助。台湾的机构养老模式已突破传统的“孝”文化的限制而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由社政部门主导的安养机构和卫政部门负责的护理机构、荣民之家、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养老机构共同建构了台湾多元化的机构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1949—2010年,台湾财经杂志已有61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向台湾民众普及经济知识传递经济新闻,以及促进台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台湾财经杂志的发展变迁置于台湾社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梳理台湾财经杂志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分析其与台湾特定的政治、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台湾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由来久矣。远在日本统治期间,它曾作为与“皇民意识”相区别和相对立的一种意识,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本质上仍属“中国意识”的一部分。惟近年的“台湾意识”已演变为对内进行族群斗争、对外反抗祖国大陆的一种斗争工具。远的就不说了,本文只想着重就最近若干年来,有关“台湾意识”的发展变化及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大陆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研究发展很快,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小说文本分析,揭露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文化造成的伤害。日本学术界也对“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对台湾进行命名的记载。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在对台湾地名的命名时,更是有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人台湾地名中,突显了其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王道的治国思想以及军队的军制名称,政治思想十分浓厚。清朝统一台湾后,废除明郑时期的政治性地名,大陆移民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国传统地名的命名原则为台湾地名命名。日本占据台湾后,力图改变台湾地名中的中国意识,除了对原地名大量改动外,还命名了一些日式地名,使台湾地名染上殖民地色彩。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基本上消除日式的地名,并把大中国意识贯穿于台湾地名的命名中,使台湾地名成为中国版图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刘鹤 《台湾研究》2012,(5):55-59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意识”有所不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建构的一种更强调台湾主体性、台湾价值、台湾利益、台湾优先的一种社会政治意识,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台湾国家化意识”。其对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深刻影响所及,直接牵动着台湾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艳 《台湾研究》2011,(3):29-33
受两岸关系历史和台湾现实政治的影响,国家认同逐渐演变为台湾社会分歧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与形势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相较之前同一世代内部分歧显著而言,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对象渐趋一致,逐渐从“中国认同”转为“台湾认同”。  相似文献   

14.
台湾3月份爆发的“太阳花学运”首度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创造了台湾“学运”新的“历史”。数十年间,台湾“学运”几经迭兴,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演进。从“学运”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学运”的组织形式、动员与传播媒介、参与者的成分、“学运”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学运”规模和产生的影响等7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运”从缺乏主体性到获得自觉,力量在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其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台湾“学运”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更好她推动两崖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弋胜“台湾意识”是近几年来在台湾讨论颇多的思想文化论题,同时也是社会政治论题。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倾向的人那里,“台湾意识”被赋予不同的意涵,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本文试就其四个层面、历史原因、正负效应、对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6.
台湾农业增长方式的演变及成因探讨单玉丽*一、台湾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特征经济增长方式就其粗放型和集约型之划分,可以说最早是从农业开始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叫法不同而已。即在传统农业时期一般称为广种薄收与精耕细作。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是广种薄收,追...  相似文献   

17.
自1992年台湾开放大陆配偶赴台定居以来.大陆籍婚姻移民急速增加.尤其是女性。截至2006年10月19日,向台湾境管部门申请停居留有案者,大陆配偶为22.9万多人,他们的子女也随即进入台湾社会,由此台湾社会的人口与家庭结构.阶层与族群结构.将发生量变以及由此而生的移民政策争议与社会正义等问题,自然也从不同面向给台湾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大陆酉己偶的社会权利诉求也渐成社会及媒体焦点,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拟从社会正义的观点来探讨大陆籍婚姻移民的社会权问题。社会正义是促进社会融合的基石,亦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社会正义在台湾的实现。才有可能理性而有效地促进大陆籍婚姻移民在台的融合与两岸婚姻相关问题的解决.也只有遵循公正平等的规则,台湾社会各阶层、各族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台湾公民社会成长及整个社会的融合。本文从分析与大陆籍婚姻移民社会权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台湾社会意象里的大陆籍婚姻移民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切人,勾勒大陆籍婚姻移民在台的生活图景,建构出论述赋予大陆籍婚姻移民社会权正当性与必要性及相关两岸婚姻问题的架构。  相似文献   

18.
胡文生  徐博东 《台湾研究》2011,(1):28-32,59
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与分裂是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为何会发生严重混淆,结合台湾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政治结构演变来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中的根源,对于重新导正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消解“台独”势力的社会民意基础,并最终达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报刊杂志以及原台籍日本兵的口述历史等史料发掘,发现台湾文化界在日据时期、光复后40余年、以及解严后20余年的三个不同时期,关于台籍日本兵的典型言论各有特点。台湾文化界关于台籍日本兵言论的流变轨迹反映了台湾人从被殖民到“脱殖民”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举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对台湾造成的伤害,表明了日本对台湾文化的长期暴力扭曲正是造成今日台湾文化“脱殖民”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为台湾新一届领导人。马英九的当选不仅是因为台湾多数民众对陈水扁当政八年贪腐表现的不满与否定,同时也是对马英九执政的高度期待,期待马英九领导的执政团队能够整顿吏治还政治清明,能够抚平台湾社会因蓝绿、统独、省籍、族群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纷争与不安。马英九高票当选显示台湾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在减弱,省籍意识在趋缓,尤其是马英九上任以后台湾社会中挑起族群与省籍矛盾的政策因素基本消失了,但不可忽视的是,民进党的族群意识还是比较强,民进党政治人物依然会炒作族群与省籍,从而使族群矛盾出现反复。因此,对国民党二度执政后台湾社会中的省籍与族群矛盾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对于了解马英九执政后台湾政局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动向与社会民情民意的走向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