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许丹 《各界》2008,17(12)
"黄丝带"本来是一项具有多年历史的美国民间传统,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传统.但人们对黄丝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太了解,有的说黄丝带是企盼亲人"平安归来",有的说它代表"宽恕",还有人认为是"对军队的拥护",有的则认为它是"反战"的标志……为了帮助人们对黄丝带有更深更正确的认识,本文将讨论这个美国民间传统的起源,发展及它在中国的发扬.  相似文献   

2.
《侨园》2009,(6):46
西药+中药:有效?其实不然,不正确的用药,或是乱混药吃,是很危险的!   好多人在治疗某种疾病的时候,既吃中药也吃西药,说中西药结合"火力猛"、"副作用少,病好得快",这些话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有的中西药合用可能有这样的效果,但有些中药和西药是不能一起服用的.现介绍三则常见的危险用药方法,供大家参考.   ……  相似文献   

3.
发展差生特长,是差生转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差生转化工作,包括道德品质的转化、心理不良倾向的矫正、学业补差和发展差生特长四个方面。前三者,都是差生已经形成以后的转化工作,具有消极波动的性质,后者——发展差生特长——则具有主动教育的性质。因此,发展差生特长在转差研究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转化差生工作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一、发展差生特长的理论依据我们所指的“差生”,并不是指生理有缺陷的弱智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生理有缺陷的弱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是属于特种教育的研究范畴,这里所指的差生,是指生理健全、由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5,(5)
<正>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是应试教育中的落伍者、是普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花季在阴霾中暗淡,他们的自信在人生的起点上摇曳,他们带着"差生"的耻辱、带着受伤的心灵进入职业学校的大门。然而多年后,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娴熟技艺,在平凡的事业中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  相似文献   

5.
高考成绩公布后,又迎来留学咨询的"小高峰".在一些考生正在为留学、签证发愁,另外一批手持"绿卡"的考生却显得从容.这是由于父母已经为他们取得了移民身份,可以享受国外"公民"待遇,有的还可以享受到免费优质教育."先移民后留学"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这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当今中国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当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到来时,一些原来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农村,一夜之间变成了都市,以前的"农民"也一下子转换成"市民"。然而,身份的改变,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欣喜,倒是失去土地使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都市农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山东省烟台市幸福二村就是这样一个"都市村庄"。经过多年探索,他们走出一条靠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成功之路,其发展模式无疑会给其他村庄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的艺术 导课艺术又称之为开讲艺术,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教师如何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开讲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使他们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周末晚上聊天,谈起北京某县机关干部下基层,要乡村干部让他们吃"敲门饭",就是工作到哪儿就在哪儿吃饭,碰上什么就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情不自禁地伸出拇指连称"好!新鲜事"! 吃"敲门饭"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在编写某市军事志的时候,见到一份材料里就记载着,解放初期的干部下乡都是吃"敲门饭".当时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事先不把招呼打,饭时碰啥就吃啥,加双筷子加个碗,不是一家胜一家."采访一些老人,他们都记得:"那时候,老百姓管干部吃饭是件光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变迁,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换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们普遍感到"活的真累"的同时,我们的下一代,现在的小学生中,肩上所承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负荷也越来越重.在小学里,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原因所引起的学习困难学生(下称学困生),已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研究解决这部分学生,无论对学生本身成长,对一个家庭的幸福,还是对学生甚至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所谓"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习惯不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其相对性,"学困生"是相对优等生而言的;二是其发展性."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非典型性政党,它们有的是没有经过政党注册登记为政党但是以政党方式活动和发生影响的政治组织;有的是经过了社团注册、法律认可的政党组织形式,但在理论纲领、终极目标、组织认同、纪律要求等传统政党要素方面不完全,在规模、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程度等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缺失.它们可称为"准政党"与"类政党",这类"非典型政党"的出现、活动与影响将是政党政治中的新常态,是政党政治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每一项改革的措施出台前后,都会遇到重重阻力.无论是在改革中暂时失去某些利益的人们,还是在改革中已经得到和将要得到更多利益的人们,都会在某些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不大适应的问题.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过敏"现象. 在对待改革上常见的"心理过敏"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我吃亏感".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本来是合情合理的,可是由于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往往容易得出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第17期刊登的文章《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后,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杀人犯可憎可恶,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他们生下来就注定是杀人犯吗?显然不是。马家爵如果不是源于受到歧视、受到排斥,也不会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除了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更应该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脱贫。通过相关案例,并结合自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应该如何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脱贫:一是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三是加强自立自强和就业教育;四是持久地关注、及时地鼓励和帮助;五是学习上的帮助提高;六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4.
劳骥 《瞭望》2005,(Z1)
过去有句俗话叫:"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那时是说,国家干部都是吃商品粮、拿工资的,而村干部吃农业粮、记工分,至多给点"定补"。村干部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干部。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没有什么优越性和特殊性可言。 但是,如今再说"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这句话,其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了。"老少边穷"的村不说,有些富裕村、大中小城市近郊的村,村干部  相似文献   

15.
"闪婚"即"闪电式结婚"。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有的只认识一天就结婚的,有的大概不到3个月都算是闪婚,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如今",闪婚现象"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越来越普遍。农民工"闪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根在农村,却生活在城市,城市给他们带来的除了工作和工资外,还有观念的重组和价值的冲击,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在工作这个环境中选择闪婚。另一种是过年回家突击结婚。现在农村出现的庞大的"闪婚"群体,不论从现象还是事实上看都印上了思想观念转变的烙印。主要论述的是农民工过年回家"闪婚"的现象,对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后果和危害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光芝  张树军  柴祥 《学理论》2010,(12):201-203
过去的体育差生被人们改称为体育潜能生。潜能生是指在生理和心理上相对落后的学生,不包括那些具有先天性生理疾病或运动不当而造成运动损伤的同学。此文分别通过常规教学评价与合作学习及其成绩评定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运用后潜能生体育成绩的变化,进一步探究合作学习及其成绩评定对潜能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所谓“非权力效应”,是和权力效应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并非由权力,而是由个人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智慧才能等非权力因素所带来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话,有的人说了就管用,而有的人说了却没人听;同样的事,有的人去办就顺利,而有的  相似文献   

18.
时下,各地党政机关纷纷组织机关干部下乡"支农",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并送钱送物送温暖。此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民心,顺民意,令人欣喜。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下派的"支农"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却不知农:当农民兄弟问及有关当前农村政策时,他们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当农民兄弟请教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时,他们摇头摆手,爱莫能助;当  相似文献   

19.
李俭 《瞭望》2005,(Z1)
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准确把握"先进性"的尺度。这种尺度,简洁地说就是:平素工作能够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危难之中能够豁出来。 具体说,是否可参考以下一些方面: 要有争先恐后的工作姿态。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素常的工作中表现不一样。党员总是争先恐后,生怕自己落在群众后面。这一点,连"三资"企业里的"老外"都能发现。他们说:"谁是党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前,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而在我的老家,由于经常吃不上干饭,吃饭多是喝汤,所以常问的是:"喝汤了吗?"现在,早巳温饱有余的人们觉得再问这句话就很俗了,也过时了,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你幸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