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权问题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儒家道德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经的本义指织造物的纵线,引申为直行、南北行走的道路,后扩展为常道、常规、原则;权引申为两种涵义:一是权势、权谋,二是权变。在儒家思想中既有对经的坚守,也十分重视权变,并且,经与权各有其道,经不离权,权不离经。经与权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如何"知常而应变"的问题。因此,儒家的经权思想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璩龙林 《求索》2012,(10):133-135
经权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理论之一,颇为历代思想家关注,但文学文本中的经权思想则鲜有前哲和时贤留意。清代夏敬渠的长篇白话小说《野叟曝言》蕴含的经权思想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忠孝观念、男女关系和易容幻术等诸多方面。经权思想对小说起到双重干预作用,既在叙事中起到一定的心理调节和道德冲突化解作用,同时也消弱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情感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管窥民间文化对儒学传统观念的接受、过滤以及变形,对儒学研究和民间文化心理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牛卫东 《求索》2013,(11):114-116
儒家思想具有定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以"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正人"与"正己"、"无为"与"有为"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儒家管理哲学建立在人性可塑论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仁、礼、中庸,构筑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中庸之道的原则、变易思想的理论、礼法并用的策略所构成的经权方法为其显著特点。儒家管理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精华,经过损益更新,依然具有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高青龙  高辉 《求索》2012,(3):128-129,58
孔子、孟子的"权"说思想被后世思想家视为"经权说"的理论渊源。近世思想家多以为"经"与"权"是一对对应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方法论范畴。本文认为,孔、孟"权"说之要义在于主体性与规范性之统一,表现为道德境界(孔子)与处世智慧(孟子),而非所谓灵活性所能简单涵概对应之。  相似文献   

5.
杨杰 《学习与实践》2021,(1):132-140
西方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与中国早期儒家既存在着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又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路径取向.重德贵仁的儒家体现了存心伦理学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倾向,然而自我实现与天命时运的外在限定又时常与德福一致的圆善追求构成某种紧张关系.在平衡道德理想与行为伦理方面,蕴含了责任伦理学面向的儒家"经""权"思想,既纠正了存心...  相似文献   

6.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小华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劳动关系越发重视,儒家"德治"思想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内力、外力的共同推动,将儒家"德治"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员工奖惩考核等过程中,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推动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小倩 《前沿》2004,(9):37-42
管理会计近 80年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狭义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阶段和权变管理会计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划分是以经济发展和管理理论的跟进为依据的。经济的发展从决策角度对会计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这种要求一旦与合适的管理理论相结合 ,就会要求企业用会计的方法来实现管理的部分职能。所以 ,经济与管理是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动因。本文就从这一角度讨论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阶段和趋势 ,阐释了狭义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权变管理会计的特征和局限性 ,并沿着这一条思路 ,提出了权变管理会计要研究的效益最大化、失信成本、人力资源、非平衡管理和CS战略等 5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与儒学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合内外之道的伦理学以及超越而神圣的人格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一种集本体论、心性论、德性论和功夫论为一体的整体德性体系。"慎独"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庸》、竹帛《五行》为文本,分别从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三个层面详细解读"慎独"思想所蕴含的个人修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和神圣宗教境界,并试图以基督宗教为参照,总结出儒学"慎独"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一、领导权变谋略的由来与发展所谓权变谋略,是指领导和管理者依据领导和管理活动主客观双方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的各种计谋和方略。在领导和管理活动中,运用权变谋略古已有之。我国的《孙子兵法》就以“计”开始,“作战”、“谋攻”次之,充满权变谋略为先的思想。然而,将权变谋略上升到领导和管理科学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事。人们发现,没有任何一种领导和管理方法,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适应任何一种领导和管理活动。而在不同的领导和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家仁爱思想是管理智慧的体现,本质上是采取"爱"或"善"的管理,是主体内心对立德为善的认可。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也应从社会义务与责任的视角出发,开展道德的自我调控,自主探索适宜企业道德责任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党员境界是党员思想、道德、行为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是党员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入党,并达到一定高度的具体表现。开展党员境界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从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上真正进入到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即纯粹的思想境界,忘我的道德境界,高尚的行为境界,从而形成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肖建原 《思想战线》2011,37(2):64-67
《齐物论》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从"齐‘物论’"到"‘齐物’论"的论证,体现了王夫之批判庄子境界思想性质,同时改造、吸收庄子提升和论证境界高度的理论思维成果,蕴涵着从"无无"到"有"的境界思想。通过王夫之对《齐物论》篇中几对范畴的具体分析,梳理从"齐‘物论’"到"‘齐物’论"所内涵的思想线索,揭示王夫之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个里程碑及其在中国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历程中三个标志性实验成果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演变的客观规律,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嬗变过程中的三大里程碑。科学管理实验使人力资源管理从自发管理走向自觉管理、科学管理和制度管理;霍桑实验系统发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心理因素,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技术管理走向社会管理、行为管理和心理管理;职业生涯实验显示员工职业发展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现代企业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共存共长。三次实验的思想脉络、理论构造、功能机制有机对接、联动传承并推向纵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历史上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科学人才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南宋文人把儒家的"中和"思想发展延伸,达到一种"谐世"的境界。这具体体现在南宋文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身之谐",以及对日常生活自我享受的"物之谐"。这种"谐世"境界对当代和谐社会中和谐人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18.
权变理论是70年代西方流行的一种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在世界经济管理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就如何运用权变理论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道路交通权变管理的含义所谓权变,简单地说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是指因时因事而变通。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道路交通权变管理,是指道路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罗譞 《长白学刊》2014,(4):118-1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美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在由先秦儒家所开创并由后世所继承和发展的诗教和"六艺"教育思想。传统儒家美育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它可以避免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因而,在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儒家美育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