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京市东城区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紧紧围绕唱响“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口号.以“奥运我参与、奥运我受益”为主题.实施了“道德风尚我传承”、“奥林匹克我参与”、“公共文明我示范”三大行动.策划推出了“奥运我参与.奥运我受益”——东城区市民文明风采大赛系列活动,体现了“注重思路策划、注重营造氛围、注重开展活动、注重宣传典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雄山 《求索》2005,(5):137-139
贾谊认为,世界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我”为道所“化”,而且一直处于“化”中;“我”之为人、为物,“我”之富贵贫贱,全由“命”定。但是,“我”之为人、为物,“我”之富贵贫贱,并非道的有意所为,而完全是随意的、偶然的、无目的的结果。所以,贾谊主张超越物“我”生死,超越贫贱富贵祸福。  相似文献   

3.
“我”与“他”的用法是不同的 ,“我”不是用来指称我自己的 ,不具有指称的语法功能 ,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有不同的用法。“我”的用法和“他”的用法是不同的 ,如果说 ,“他”可以用“张三”来代替的话 ,那么我绝对不是我自己的永恒的名字 ,始终有确定的所指的名称。唯我论的错误的语法根源是把“我”看作是始终指称我自己 ,特别是我的心理过程 ,或者心理实体。  相似文献   

4.
“我是受害者!”“我好无辜!”“我好柔弱!”“你们要救我!……”这是许多遭受职场性骚扰、性侵犯的女性气息微弱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我的故事》一书是于光远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内容包括三部分:“我所接触过的人们”;“我眼中的‘文革‘”;“关于我的故事”。本文摘自“我所接触过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生不逢时     
我很长时间都在做着同一个梦,我管我爸叫“阿玛”,管我妈叫“额娘”,别人称呼我为“格格”,下人们说话不敢正眼看我,还得使劲掸袖口或者挥舞着绣花的真丝小手绢。多风光呀,美得我在床上直踹我“额娘”,还一个劲说:“快跪安吧。”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迎世博400天的重要节点,静安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工作党工委在全区“两新”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及员工中开展“吹响先锋号,精彩迎世博”主题实践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两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迎世博,我心我秀”、“迎世博,我形我秀”、“迎世博,我新我秀”、“迎世博,我型我秀”、“迎世博,我行我秀”等系列活动,搭建“两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世博、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在漫漫人生的征途中,人人都在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方程解。有人把“我”代入方程,得出的根是“私”。他们心里想的是“我”,嘴里说的是“我”,办事为的还是“我”。他们以“我”为圆心,以“私”为  相似文献   

9.
冯周卓  ;卢德之 《求索》2007,(8):159-161
“他者”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始终,基于实践关系可以消解“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当代西方哲学所推崇的“他者”,要么诉诸上帝来解释,要么仍局限于二元对立。离开了实践中的社会关系,“我”就只能是纯自然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借用“他者”的力量显示“我”的存在。“我”在实践中与“他者”相遇,被实践关系所规定,只有与“他者”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妍莉 《民主与法制》2011,(21):60-60
一个夏日的清晨,我被一阵敲门声吵醒。披上外衣,我睡眼惺松地打开门,一位高大、英俊的美国警察站在我面前。“请问,YanLi小姐是否住在这里?”“是的,我就是。”“对不起,小姐,你被捕了。”什么?我被捕了?为什么我被捕了?“我是警官斯蒂文,”说着,他将带有警方标志的蓝色证章递到我面前,“请你马上随我到警察局。”  相似文献   

11.
帮忙     
蒋廷松 《当代广西》2008,(16):57-57
一天,与几个朋友在一起玩麻将。一个朋友问我:“你儿子工作了吗?” 我说:“工作好几年了,他在芳塘乡村级建设规划站工作。” 朋友说:“为什么不调回城里?”我说:“我何尝不想?只是没有门路。” 另一个朋友李先生说:“城建局李局长是我叔叔,我可以帮这个忙!” 我满脸惊喜:“那就太感谢你了!”  相似文献   

12.
1952年走上统战工作岗位时,同志们喊我“小王”,若干年后变为“老王”,再后来逐渐变成“王老”,直到退休。退休后我仍一直关注统战工作,部里的同志戏称我“元老”、“活字典”。我常去统战部,他们有事找我,我是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10,(12):28-28
“我是党员我付出”,“向我看齐跟我干”,世博前夕,一场党性修养大讨论将市委组织部机关党员的“世博先锋行动”推向了高潮。争当创先争优的“排头兵”、开拓创新的“先遣队”、务实勤勉的“实干派”,是他们积极奉献世博、凝聚力量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儿媳说:“丈夫死亡,我年轻就守寡,我的精神损害大。” 公爹反驳:“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我的精神损害比你小?” 幼子哭泣:“我幼年丧父,我的精神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5.
老公的进步     
沈雪 《人民公安》2006,(17):53-53
今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突然接到老公的电话,有些神秘和期艾的语调让我感觉到了与往常的不同,还以为他遇上了什么大事。迟疑了半天,他跟我说:“我跟你说过的事,你千万别声张哟!”“什么事?那么神秘?”我还以为他在街上捡到了别人的钱包.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刚才从医院采访出来.看到警察在对面在追一个人,我想那肯定是个坏人,于是便追了上去,追了两条街,我把那人给逮住了。”“就你那小样,还能抓住人,少唬我一点。”“真的,我差不多追了千把米远才追上把他摔倒在地的。”“是一个瘦小个吧?”我有些不相信。“比我高,比我壮。”“你跟警察一起追的?”  相似文献   

16.
说“我”     
“我”是自称之词,关于“我”的文章不易作。讨巧一点的写法是多作“自我批评”,或许能有一点可读性。作为文者有时候为了阐述某一命题,往往是“一根筋”,“认死理”,只知道一门心思地“我行我素”。故而,此文就极有可能走上“自我爆炸”之路。  有位朋友告诫笔者:“待人接物中应该尽量少用我字”。此事平日不太留心,一经朋友提醒,便立即能回忆出某些人张口倾泻而出的用词:“我认为……”“我明确告诉大家……”“我早就说过……”“我打过招呼了……”底气很足,十分硬朗;听来确实不够谦虚,有倨傲之态。这位朋友还说,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污染经济”形成了黑而无色的“我污染,我骄傲”,“低碳经济”又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8.
我知道“做客人要有礼貌”。我知道我“不是香港人,所以不懂香港”。我完全承认“你们台湾更糟糕”。所以,讲这个题目还真的“我有压力”,套一句“巴士阿叔”的真情告白。但是,我也相信香港人的开阔,容得了善意的直率。  相似文献   

19.
鸡司令     
▲“我是司令!”“别过来!”“干吗围着我?”“我的米饭,哇鸡司令@杨麾...  相似文献   

20.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