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作为研究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质的美学,开始向实验的具体实证的科学方向发展.托马斯·门罗就是当代科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托马斯·门罗是世界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建构刘晓英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为审美性情感具有哪些特点?审美主体是否有必要以及应如何进行情感建构?这些问题在现今的美学研究中,还未能系统地展开和深入。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一、审美...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0)
审美心理作为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审美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而当今大学生在审美心理认知方面普遍存在片面性,情感缺少理性,行为缺乏自觉性等问题。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如下:净化社会环境,稳定审美心理发展方向;优化审美教育体制,充分利用审美教育资源;注重家庭环境,提高审美心理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论智囊机构的现代角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英津 《理论探讨》2003,30(6):85-87
智囊机构的出现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标志。它在现代科学决策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针对我国智囊机构建设的现状,加强我国政策研究机构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增强政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改善对政策研究机构的领导方式,提高政策研究人员的素质,完善政策研究机构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四、行为主义心理美学心理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学派为人们理解艺术和审美经验提供了许多基本的解释和基本的概念,相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现代西方美学,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断发展的.分析批判现代西方美学,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对立,具体化在对美的本质、审美经验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上.研究现代西方美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对商品美和商品美学的若干思考赵伯飞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二是审美功能,商品美是商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它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商品美的本质以及商品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一...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美学四讲》中,其中的美学论、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皆体现了作者对于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解。李泽厚认为,应该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与艺术;美来自实践,或曰自然的人化,真与善的统一即是美;美感即是建立新感性的问题,审美过程可分成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艺术品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不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同时存在技术崇拜、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0.
周春媚 《学理论》2013,(17):197-198
通过描述现代建筑与审美的特征、教育与意象,总结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设计趋势,分析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心理建构及艺术审美维度的塑造,阐述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现代建筑和美学与商业运行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12.
人与自然的竞生之美由崇高阶段发展到悲剧丑阶段最终酿成了生态危机。主客二元对立的审美方式使得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致的放逐和宣泄,生态危机成为主体性膨胀的必然结果。只有从主体间性审美的角度去匡正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3.
14.
《Critical Horizons》2013,14(1):52-69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notion of aesthetic negativity, and related ideas regarding the autonomy of art. After giving some initial definitions and a brief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se concepts, we will examine the definition proposed by arguably the greatest thinker of aesthetic negativity, Theodor Adorno, and its recent semiotic reconstruction in the work of Christoph Menke. This reconstruction configures aesthetic negativity and autonomy jointly as the capacity of artworks, and the experiences that they occasion; to processurally negate “automatic” modes of understanding. This account is then critiqued, and contrasted with views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stress its nonconceptual and asemiotic aspects, and the close affinity of this modality of experience with perceptual presence and affective intensity, with a clear reference to the phenomenological tradition. Some recent ideas about how semiotic and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 regarding art can interact are then cited, and an undertheorized aspect of their connection introduced, which is the main original import of the article. This connection, which is furnished by the concept of aisthetic trait, is derived from psychoanalytic metapsychology, and is an example of how the meaning and presence effects of art can act not just in a competing synchronic fashion, but can morph into each other over time. A trait is a signifier-like perceptual remnant of a prior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high intensity that provides a kind of ratif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 that endures within the life history of an individual. This is then shown to have relevance to the previous topics of aesthetic negativity and autonomy in terms of the way that the trait mechanism may bring to light important diachronic aspect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are currently absent in other accounts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审美的法思维范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法思维包括:中国的道德主义和工具主义二分范式与西方的价值、规范、事实三分范式。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是一种审美的法思维范式。这种新的范式,最基本的是复现人的类本质即美的极限。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表达法的外在特征,二是正确地表达法的内在价值。审美的法思维范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虎 《各界》2008,17(4)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并且随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从内容和形式上,由低级向高级逐步的发展起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为的美,主观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已不是原始自然形态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融化进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因素.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本文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说明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揭示艺术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即是一种伦理精神,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审美市场经济就是从审美的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价值再评价。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正价值(美),我们要有审美的境界;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负价值(丑),我们要有审丑的勇气。美与丑的二维价值冲突,本质地揭示了人在全面发展占有自我本质的进程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立。审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市场经济进行审美,以求在物质福利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窘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理性作为能力、方法和精神的现实表征,曾对人类进步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却也在社会发展中走向了片面的异化。因此,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者对工具理性展开了严厉批判。但不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理论范式,晚期马尔库塞从人本主义的文化视角展开自身的理论论述,通过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的"肯定文化",在吸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唤醒"新感性"的方式实现政治批判,从而构建了"审美乌托邦"这一宏大的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20.
《Critical Horizons》2013,14(3):419-441
Abstract

I identify two mutually exclusive notions of formalism in Kant's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ement: a thin concept of aesthetic formalism and a thick concept of aesthetic formalism. Arguably there is textual support for both concepts in Kant's third critique. I offer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key elements in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ement which support a thick formalism. The three key elements are: Harmony of the Faculties, Aesthetic Ideas and Sensus Communis. I interpret these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the conditions for theoretical Reason, the conditions for moral motiv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intersubjectivity, respectively. I conclude that there is no support for a thin concept of aesthetic formalism when the key elements of Kant's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ement ar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his broader critical a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