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杨 《法制与社会》2012,(34):166-167
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是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下,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试点顺利践行的前提下逐步深入发展的。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是顺应时代改革这一潮流提出的,其要能实现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促进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许可权和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获得许可。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并未改变行政许可的数量,只是一个行政许可机关可以行使多个行政许可。  相似文献   

2.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行政机关正确行使权力和方便行政相对人获得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中心只是行政许可场所集中,未涉及行政许可权集中,不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的类型.设立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行政许可权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一种模式,此种模式存在明显缺陷.我国宜采用分散方式集中行政许可权,重点是纵向集中和流程集中.一般行政许可、登记可以适当集中,特许、认可和核准不宜集中,专业技术性强的行政许可不宜集中.大部制改革促进行政许可权集中是实现集中行政许可的重要方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阶段性行动方案,机构改革完成后,应当更多考虑职权法定原则实现问题,不再频繁实施调整行政许可权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在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基础上的又一项改革措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施行,为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精简行政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行政权力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待于我们积极探索,进行制度创新。本文通过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法理与实践的探析,试图对构建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提出一些制度设计,以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的行政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敬波 《政法论坛》2013,(1):170-176
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逐步由统一受理场所的机械集中向实质性集中许可决定权的方向发展。行政事务的专业性、关联性、专属性、行政层级等都是影响许可权集中的重要因素。在尚未破除行政管理体制性障碍的情况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实施要根据行政管理的不同维度选择不同的集中模式,采取分步走、分散式集中的方式推进。行政许可权的集中及其基本原则对大部制改革具有试验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爱 《时代法学》2005,3(6):73-77
“排污权”是社会个体的环境权益,排污许可权是环境公益集中代表,排污许可权由环保机关行使,其所有权属于人民。“排污权”及其与排污许可权之间必然有矛盾、冲突,排污许可证制度则是这些冲突相妥协的结果,也成为进一步协调这些冲突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行政许可法》通过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严格规定,明确了“有限政府”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扭转设定权主体不明确、设定事项不规范、随意设定许可的混乱局面;通过对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实施程序乃至费用、监督检查等制度和措施的全方位规定,为行政主体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许可权提供了程序保障和制度基础,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建设“有限政府”《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行政许可法定的原则,要求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来设定和实…  相似文献   

7.
马怀德 《中外法学》1991,(3):32-33,61
<正> 行政机关普遍地禁止公民从事某一活动,但又根据需要和具体环境允许某个或某些公民从事该活动的制度,称为行政许可制度.它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中唯一把强力控制和灵活适用结合起来的手段.正是由于这一特殊作用,受到了行政管理者高度重视.当政府希望对更多的行业确定标准、对更多的职业资格确定条件时,行政许可制度便成为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本文拟对行政许可制度的核心——行政许可权,进行粗略的探讨. 许可权是最为普遍的自由裁量权许可权的自由裁量特征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行政机关承担的管理任务日益繁杂,标准参差不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是法律赋予行政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是行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从特性、构成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行政许可的核心一行政许可权,进行了初步解析,以期对业内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监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监察机关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个通知意义重大。行政监察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许可法》是我国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一部重要法律。在行政许可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行政监察作用日益突出,以行政监察权监督行政许可权,才能纠正违法的行政许可行为,使《行政许可法》真正得以贯彻执行。行政监察对于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具有重要意义1.以行政监察权监督行政许可权,有利于行政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当事人行政诉权行使理性化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理性行使、精明行使、不当行使和恶意行使等四种状态,行政诉讼法实施应当进一步健全行政诉权分层保障机制。对理性行使行政诉权者应当给予有效保障,从科学把握立案登记和审查关系、法官履行释明诉讼类型选择义务、灵活运用行政案件协调化解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对精明行使行政诉权者应当给予适度容忍,健全诉讼风险交流机制和诉讼繁简分流机制。对不当行使行政诉权者应当给予必要矫治,完善诚信诉讼的程序规则支撑和诉讼失权制度的精准适用。对恶意行使行政诉权者应当给予严厉制裁,探索差异化立案审查和诉讼失信人信用惩戒机制。行政诉权分层保障机制的优化,对于立基于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可的设定是行政许可制度的源头和基础。它以立法的形式宣告了国家对公民权利领域尤其是许可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的合理侵入,因而设定行政许可应至为慎重,在许可的设定中应保护许可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民事法益的证成——以有限理性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就必然导致有限理性下的立法具有不完备性。法律的不完备性在民法上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立法时基于立法者的有限理性,将某些利益遗漏,没有纳入到法律之中,从而形成了预见缺失型立法漏洞;二是民事权利体系的建构与利益生长性之间的矛盾。上述两种情况实际都导致了应然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分离状态。在应然权利尚未上升到法定权利但是通过法律间接地予以保护之后,则表现为法益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3.
居住权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物权立法的重大突破。我国物权法上的居住权应当指法定居住权,意定居住权应由债法调整。居住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法定性是其本质属性,但居住权的期限、权能等亦应当体现出适当的柔性。居住权的设立属于私事务,无需公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校管理者的自主权不是民事权利,而是法律授权和政府下放的准行政权力;学生的受教育权是 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剥夺这种权利(如开除)的理由应由法定,非依法不能被剥夺。  相似文献   

15.
也论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学立 《法学研究》2005,27(5):3-14
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应当区分为以法定公示形式表彰和非以法定公示形式表彰的物权归属确定。不能区分此二者,是造成对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之研究不够彻底的原因。我国物权立法应参酌不同立法例,建立以事实物权、法律物权的基本分类为基础的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的法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具象物权的归属确定规则和抽象物权的归属确定规则。  相似文献   

16.
医患关系的法律思考--抗击非典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关系是复合型的法律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很不合理,产生诸多问题应予废除;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未经许可借用他人形象制作虚拟人物角色和动漫表情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应该完全保护个人的肖像权还是为公众自由创作虚拟人物形象和表情包留出空间值得思考。形象权制度下的一系列判例借用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中的转换性使用规则平衡形象权保护和公众的表达自由,能为如何平衡个人的肖像保护和公众的参与创作和表达带来借鉴。本文通过分析转换性使用规则在形象权案例中的运用,提出应调整转换性使用规则以增强适用该规则判定形象权案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al performatives as used in Chinese legislative language consisting of bixu (shall), yingdang (should or ought to), keyi (may) and bude (shall not) with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of imposing obligations, conferring rights and permission, and prohibition (bude). It postulates that the use of bixu and yingdang is trace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and legal philosophy of li and fa. It argues that Chinese language is a carrier of messages with built-in Chinese cultural codes and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Chinese law, the wider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texts must be considered. It also proposes that speech act theory needs to address the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variab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修改现行宪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忠民  陆幸福 《现代法学》2003,25(6):108-112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修改应该符合其内在的要求 ,必须慎重。我国宪法的修改目前有几个问题应当重视 :一是应当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私有财产权 ;二是应当在宪法中恢复公民的罢工权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法角度看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成铭 《法学研究》2005,(5):125-132
国际人权法主要文书的内容和精神都表明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而不附带任何义务,战后各国的国内法的修改也表现出接受这种精神的趋向。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要求国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我国要顺应国际人权法发展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对宪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删除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