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勇 《群众》2024,(1):51-52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区域竞争新态势、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驱动战略地位,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人才集聚迈上新台阶、科创企业壮大新动能、科创平台跃升新能级、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发展,最紧迫、最关键的是要构建人才新优势。构建人才新优势是构建其它各个新优势的根本保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都侧重于上项目、引资金,侧重于眼前的发展、眼前的稳定,对人才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没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障,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业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用面向新世纪、面向现代化的长远目光来认识人才问题,把人才投资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加快培育、引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付天财 《创造》2024,(2):58-6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富源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升级“培育”人才政策、搭建“用好”人才平台、保障“奖励”人才经费,促进富源成为“聚集”人才小高地,人才的集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富源县生产总值达316.2亿元。  相似文献   

4.
"造血式"扶贫战略下,农村青年领袖人才培养是扶贫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以"海惠·小母牛"农村扶贫项目为例,探讨了农村青年领袖人才新定位、能力素质新要求,农村青年领袖人才能力建设的新目标、新方向,以及农村青年领袖人才培训的新方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才强国战略的六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勇 《半月谈》2004,(2):30-32
2003年底,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措施。成为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刘波 《群众》2022,(21):63-6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化谋划、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似文献   

8.
孙锐 《人民论坛》2024,(6):26-30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生产力。环顾世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不抓紧,就将落后于时代。人才助推发展的“马太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先发国家“越跑越快”提供了动力。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培育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急缺的战略人才力量,深化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并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从而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9.
<正>加强人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社会组织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提出"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宏伟蓝图,作出建成人才强国重大战略部署,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步谋划、整体推进,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持体系的战略考量,意义重大深远.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实现建成人才强国目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更加务实举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藩篱,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事》2007,(3):22-23
近年来,中国宁波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优势,瞄准高效率、宽辐射的发展方向,突出满意服务、阳光服务、和谐服务,不断开拓人才服务新思路、构建人才服务新平台、创新人才服务新手段、营造人才工作新氛围,为各类人才投身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祖言 《今日浙江》2014,(22):40-4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浙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和"转型阵痛"。在新常态下,浙江靠什么重塑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再创新优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珍视人才、依靠人才,以人才筑优势、以人才赢未来。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日前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最大依靠和第一资源,努力  相似文献   

13.
吴善超 《群众》2023,(1):39-4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孟祥宁 《当代广西》2023,(19):17-18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正>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的人才工作,同样需要深刻领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提升人才对  相似文献   

16.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针对不善于发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针对不善于用好人才,他呼吁,"大胆使用那些才智出众而又个性特点突出的人才";针对不善于服务人才,他提出,"要健全工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在完成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其中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仍然在农村。文章聚焦落后山区H县乡村人才振兴的难题,包括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落后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外流、外部人才支援乏力的现实困境,梳理目前H县采取的本土人才培育、政校企合作、引才引智结合等乡村人才政策,并在人才的“引、用、留”方面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建研究》2022,(6):43-44
<正>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根本遵循,全面狠抓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打好人才“主动战”,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为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开拓新空间。抓学习贯彻落实,把准人才工作大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宁海县以“集聚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企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抓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点燃新常态下发展新引擎. 集聚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5111”计划,同步推进引资、引企、引才,以“人才+项目+资金”的模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来宁海投资创业.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7,(17)
正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创立新机制,构建新平台,扶持新业态,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为实现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选才,集聚人才"强磁场"。引进集聚人才既不能普遍撒网盲目"抢人才",更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凑人才",要坚持以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