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如今慈禧太后已不在人世,但是,许多人在私下里或公开的场合里都曾见过她,甚至有些人还跟她有过来往,所以我们要了解她的生平或性格都不难。下面就是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慈禧太后在适应外国人的习惯方面有多么快,或者说她是如何迎合外国人的习惯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F0003-F0003
2011年7月13日,张汉清先生走了,享年88岁。在送别他的最后过程中,我应时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机械的,脑子则像演电影似的,不断地闪过先生的音容笑貌,思绪常常定格在我与他交往的那些情景。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育人60余载,用“桃李满天下”形容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3.
美国关于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对华禁运决策(1949-195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发挥经济制裁的对外安全和政治作用,向来是国家对外战略思考和决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国际政治研究成果表明,出于政治目的的对外经济制裁具有特定的内涵、模式、动机和效果。特别在解决国际冲突时,对外经济制裁构成了一个介于采取军事行动和无所作为之间的替代选择。那么,这些理论性的假设能否在冷战国际关系中得以验证?为此,本文依据美国和英国的解密外交档案,以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决策的起始阶段(1949—1953)为考察对象,试图分析对外经济制裁行为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1949年2月21日,美国合众社记者在南京发布消息称,司徒雷登大使对合众社记者发表了一项谈话,称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可能是国民政府与共产党恢复谈判。他希望南京政府和这个国家的所有集团。特别是有政治觉悟的反对党,自己组织起来寻求一项解决办法,而不是继续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研究层次由国际体系层次向国内单位层次的回落及其拓展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趋向,重视研究国家对外政策中的国内根源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在纷繁复杂的国内根源中,思想因素以其在外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疑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对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帮助决策者认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影响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评估与判断以及本身内化为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这里首先要提起1976年拍摄.的一部美国电影,是一个关于虚构的电视新闻网的故事片,名叫《新闻网》。其中有一段情节如下:一位明星新闻主播被告知他即将被解雇。因为他的节目收视率不断下滑,并且电视台还故意将他寄予厚望的节目讽刺性地冠名为“毛泽东时刻”。  相似文献   

7.
尽管始于清朝晚期的中国现代化,是一种被动的、片面的、尝试性的、少数人的社会运动,但它作为一种全新方式的社会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种思想的、人才的基础,社会精英阶层从此开始思考并实践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扫除了现代化进路上封建的、殖民的、军阀的体系障碍,开始书写全员参与、全面发动的中国现代化新篇章。我们一度以政治性统一了全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矛盾斗争的唯一标准,人的生活以及社会逐渐因失去了个性而单一化,因单一化而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迷惑甚至绝望,似乎难以寻求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相合点。改革开放成为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30多年的发展证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转型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13—17日,"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席位得以恢复之前,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活动多集中在双边领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且呈波浪式向前发展。1960年代前,偏重于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在1960年代国内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空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逐步打开局面,并为此后的农业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对外交往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国内农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54年夏季—1955年春季,中国的亚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历了中苏结盟及其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变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思想,将中间地带特别是其中的亚洲地区界定为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重要战略空间,这里对中国地缘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后来的发展表明,中国领导人实际上将这里看作是比中苏同盟更为持久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在美苏两个阵营之外展开新的战略竞争的一个主要舞台。中国亚洲政策的转变是中国构建中间地带努力的开端,它打开了一个重塑冷战并推动冷战全球化的独特而又影响巨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是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的时期,而此时中苏关系由两党分歧逐步走向两国关系的破裂。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希望获得中苏两国援助的越南不得不面对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60年代上半叶,越南劳动党对中苏分歧和国际共运的态度发生了从避免评论到反帝反修的变化。同时,中苏分歧和分裂也成为一种镜像,促进了越南劳动党独立自主话语的生成,成为越南70年代政策调整乃至80年代革新开放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2.
杨晶华 《台湾研究》2022,(4):95-110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问题是两岸政治定位争议在国际领域的延伸。两岸围绕这一问题的交锋主要集中于国际多边领域,因而更易成为美西方国家联手“以台制华”的工具。尽管1949年以来美国在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中美实力变化、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但这一问题一直都是美国在国际领域干涉中国内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美国挑起对华全面竞争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加大了打“台湾牌”的力度,对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的支持明显增强。尽管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与现行国际法秩序之下,美国支持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并未能实质撼动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一中框架,但美国在国际上频频为台当局参与国际组织站台和撑腰打气,仍对中国政府在国际领域处理涉台事务造成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3.
谢伟思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职业外交官。1944—1945年间,他在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过亲密接触,对中共的成长历程、国共关系及中共对美苏的态度等问题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曾从延安向美国政府发回大量报告,多次提出调整对华政策建议。然而,这些建议不仅未被美国政府采纳,谢伟思本人却因这些真实的报告和延安经历而饱受迫害。鉴于谢伟思在中美交往史中的独特地位,他对中美关系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于时语 《南风窗》2010,(6):84-85
如果美国华人在通过常春藤名校征服美国上层建筑的道路上效法犹太人成功,对未来美国内政和中美关系的影响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仍然坚守其建国时期形成的古典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保持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稳固。在此前提下,围绕如何应对反文化运动和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出现了政策手段的分歧和争议,即在经济领域,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界限;在社会领域,如何划分政府与社团的权限。由此产生了凯恩斯主义、里根革命、第三条道路、新保守主义四种主要的政策组合。2008年出现的奥巴马现象背后有结构性变化的力量推动,但很难改变左右两翼的政治僵持局面。奥巴马政府停止了布什的保守主义政策,但没有借机推出自由派纲领。那些认为奥巴马重启凯恩斯主义路线的观点是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6.
论文考察了影响美国1989年以来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制定的各种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围绕中国贸易待遇进行的历次回合斗争中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国际格局的巨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美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深,美国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特性,以及8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  相似文献   

17.
18.
19.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试图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组织与协调,使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有机地结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形成三位一体的干预体系。美国凭借着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健全的教育体制,在提前预防工作中表现除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20年来,美国的中亚战略灵活多样,已经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定、成熟和确定的手段。基本路径和手段包括:密切政治关系、推进地区多极化均衡;加强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推动建立利伯维尔场经济;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合作打击极端势力并威慑其他大国;利用软硬手段结合,择机推进民主体制和自由价值观等。从1995年开始,美国采取了大规模政治、经济和军事“攻势”。“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在中亚维持军事存在,一度使中亚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