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文化认同增进政治共识是构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时代命题。根祖文化的内核是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下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的生命关怀、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以根祖文化为抓手增进认同,就是通过思维逻辑的一体化、伦理精神的同质化和价值导向的主流化,为统一战线各界成员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等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并把这种一致的认同感转化为助推社会发展、维系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全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核心因素。以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文化认知,增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共同身份同一性和从属性的感知,是对拥有的共同身份、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体现。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出的重要论述。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5.
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汲取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还存在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缺场"现象、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困惑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场域的观照问题。从本质上看,这些"融合"困境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为此,需要我们从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机制及其大学生日常生活场域三方面增强认同效果,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7.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它开启了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新征程。从历史上看,“五一口号”意味着政治共识的达成,有赖于政党间积极的政治互动,在共同目标、机制构建、文化认同这三个层次逐步展开。从现实来看,在新征程上,要弘扬“五一口号”精神,必须扩大利益交汇,“寻求最大公约数”;完善协商机制,“有事大家多商量”;增进文化认同,“画出最大同心圆”,广泛而深入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8.
提高政治认同对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主要应在加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理念、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认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归知识分子已成为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群体,其政治认同和现实表现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国内改革中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等对政治认同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与时俱进,深入分析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现状与主要原因,并着力探索培育和增强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00后”是大学生主体,受复杂多变社会环境影响,其思想政治认同呈现出新态势。从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对部分高校“0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状况、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应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引导的聚合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引导的向心力;开发创新认同载体,增强引导的传播力;提升绩效评估水平,增强引导的洞察力,最终实现增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感,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政治文化认同的问题是其独特的地缘环境、历史轨迹和经济、政治活动交互作用的必然产物。政治文化认同的并化给”一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带来了巨大的阻力。通过加深相互了解和认知,培养共同利益,增进互信,重新诠释”一个中国”的具体含义,能够改善台湾民众对祖国和大陆的认同现状,不断推进两岸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5.
统战文化汲取中华“和”文化精髓,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和”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质。将统战文化置于中华“和”文化框架下解读,分析其“和”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及“和”文化特质,可以加深对以“和”为核心的统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充分发挥中华“和”文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联合战线,成为统一战线理论创立的发端,同时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任务、总路线和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因此,统一战线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自身优势,必须高度重视政治认同问题,以增进政治认同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不断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九二共识"为两岸和平发展阶段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虽然当前这一基础日趋巩固,但两岸在"九二共识"本身的涵义上的分歧就决定了两岸双方在进入政治议题协商之前仍需要充实"九二共识"的内涵,逐步化解争议并扩大共识。两岸对"九二共识"的不同解读造成的认知差异就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化解问题的关键就变成化解两岸的这种认知差异。化解差异、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难题需从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着手,而两层面又遵循着不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指导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必须聚焦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战线本身就是政治认同的象征,是最大公约数的符号。“社会重构”与“重构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是主观自觉。在当代中国重构社会中增进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价值。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对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负有增进政治认同的职责担当。从当代中国增进政治认同的要求来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开展创新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和谐性与斗争性、整体性与分层性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各阶层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统战工作协调阶层关系,主要是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文化统战协调我国阶层关系就是借助文化力量,在共同价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团结起来,通过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