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方  张九海 《世纪桥》2015,(1):52-53
网络"大V"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趋显著,喜忧参半。思想政治教育的"泛主体说"、"非正式群体"、网络载体、隐性教育等理论都说明了网络"大V"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网络"大V"应该主动承担起自身的法律、政治、道德、科学等社会责任,这有利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唱响网上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网络社会面临权力结构权责不清、网络公共领域义利不辨、网络意识形态内外勾连等秩序困境。以涵养网络道德为内在基石,以健全网络法治为根本保障,以繁荣发展优秀网络文化为核心要务等逻辑理路,探索树立善治理念、培植政治信任,夯实制度之基、强化能力建设,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舆情生态等实践选择,推动"良善"统摄人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实际与真际,重构网络社会良善秩序。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谣言。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借助各类新媒体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主要包括干扰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加剧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等。由此,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重要考验。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形成的诱因,涉及社会心理、网络技术、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文章从制度、技术和文化视域,提出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治理途径,包括制度治理:完善疫情信息发布制度,推广网络实名制;技术治理:发展网络谣言筛查技术,推进大数据治理战略;文化治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也是国家主权利益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体现。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不断侵蚀、西方国家"网络自由"文化的蛊惑等因素必然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技术强国、强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法治建设、不断强化"心防"力量、还应积极处理好"同心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前线     
《当代贵州》2014,(6):6-6
正"为网络正能量点赞"网络文化活动启动2月13日,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办、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承办的"为网络正能量点赞"网络文化活动已于12日在各大网站正式上线。据了解,这一活动汇集了2013年在网上形成传播、具有社会关注热度和持续热度,展现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的网络正能量事件,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发动网民参与投票点赞。  相似文献   

6.
陈德志  钟延红 《唯实》2011,(5):86-88
身份的虚拟性、门槛的平民化、主体的草根性、行为的非理性、主导的精英化,使江湖文化和网络文化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由于江湖文化的"模塑"作用,网络成了逍遥适性的休闲场、政治失意的释放地、裹挟无我的大洪流、自立自治的舆论场和以暴制暴的打擂台。在江湖文化的影响下,网络既成为新型的民意表达机制、政策窗口开启的促生器、娱乐休闲的新阵地、公民监督的杀手锏和社会正义的辅助仪,也成为秩序社会的破坏者、主体性个人的杀手、政治正常化的畸形儿。对网络文化江湖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互联网是一种对于个人激活的社会构造形态。自从有了互联网就开始形成了以个性表达多元、杂芜乃至混乱为特点的网络文化现象。人们聚焦最多的典型现象就是出身于"草根"的"网红"——从最初的胡戈、芙蓉姐姐,到后来的凤姐,乃至近期的papi酱。这些崛起于网络的"红人"区别于传统社会所树立的高大上"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非主流"文化表达上的另类与个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4,(1)
网络文化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网络文化在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推动教育模式转变和促进人际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法律及道德底线,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和加重个人与社会疏离。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7,(2)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我国网络政治生态治理在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不足、网络环境的监测机制不健全、网络事件的回应机制不畅通等;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守门人"角色缺失缺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网络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混乱、网络信任愈加脆弱等;在个人层面,主要表现为从单向信息获取到双向信息互动的迷茫、网络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盲思、网民政治参与的盲从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时代政府"管理"角色转换不到位、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民知识素养的欠缺。破解这些网络政治生态治理中的问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众擎易举。在政府层面,要实现从"管控"向"管理"的转变;在社会层面,要做到自我规制与社会教化并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个人层面,要克服"乌合之众"心理,做理性守法的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网络为手段和途径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平等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民主,但网络信息的不均衡性也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存在"非理性"和"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政治稳定等问题。为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着重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参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建设新型网络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演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网络表现形式。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日益全面而深入的渗透,极大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重塑更具有现代意味和网络特征的崭新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文化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化"倾向。抵制"三俗文化",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媒体、技术方式引导和规制,大众更要有所担当。大众要树立核心价值理念以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健康合理的文化需求,养成科学的休闲方式,提高网络素养,养成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社会风险所涉及的重点内容。网络社会所形成的复杂舆论信息环境已成为社会风险衍生的主要动因,社会潜在风险极易外化为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亟待对其进行规范性定义,并基于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突发事件的差异化研究,对其形成过程及其风险演化特征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程璇 《理论导报》2007,(5):19-20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趋利避害、兴利除弊,发挥网络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所谓"泡沫文化"即虚假的、虚幻的文化繁荣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颠倒、虚幻影像的直接反映,二是文化市场的虚假繁荣."泡沫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影视、学术、文学和网络等方面,对青少年乃至成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泡沫文化"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文化需求、体制等方面.因此,需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体制建设以及发展文化事业,防治泡沫文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谢维营 《学习论坛》2009,25(10):57-60
文化利益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文化利益取得、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网络,是把文化利益单元联系为文化系统的桥梁和中介.文化利益结构包括主体、单元、中介等要素.凡是利益都与某种"权"相联系,因此应该用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权利.了解文化利益结构的特性,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合理分配、调整文化利益,对于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网络文化管理,应在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认识政府、市场与网民"共治"的作用,从协同治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创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网民之间的多方联动,明确责任、完善法制,促进利益共享、体现多方共赢,实现由善政到善治的转变,从而推动网络文化的科学、健康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