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兰珍 《求实》2007,(12):51-53
西方生态伦理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新兴学科迅速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存在有过高估计中国的生态伦理资源、受制西方话语、纠缠于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等问题。中国的生态伦理建设应该从"何以可能"转向"何以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近来,西方媒体通过创造"锐实力"这一新概念,指称中国正运用意识形态、贸易、投资和军事等手段进行全球战略渗透和扩张,不断渲染中国对既有国际体系和秩序的"破坏",由此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并不是一个新鲜论调,而是西方世界的老生常谈。从冷战结束起,这一论调一直是与中国崛起相伴的"杂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两次裂变才从资本主义形态中产生出来的,它既包含有西方文化的因子,又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因子.西方文化的"市场经济"文化基因十分丰富,这些文化基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马"文化的完美结合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安平  姚传明 《新视野》2007,27(5):63-67
随着一批西方"协商民主"的论文和著作的译介,最近中国出现了"协商民主"的讨论热潮,不少人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出现看作是民主理论的转向,看作是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印证而产生"知音之感"。本文认为,有些人对西方的"协商民主"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文章分析了误读的产生及其原因,指出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已经存在着的政治协商是基于不同的原则和理念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种规范理论的启示下认真研究基于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资源的民主理论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与众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并不相同,中国现在没有且在今后一段时间也不会出现西方国家意义上的"郊区化".由此,我国的"城中村"问题解决也不能套用西方的城市发展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来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普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秋红 《探索》2006,(4):180-182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理性的法律理念,在西方国家渊源颇深,对西方民众影响甚远,并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吸纳.在中国,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通过立法化、司法化逐步确立,但其被接受和认同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因而面临着从官方话语回归于民众法律意识、即民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中国实现法治目标、与世界法律文化大潮相融而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也应是中国继续实施"普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通.毛泽东运用带有"通变"思路特征的"东方式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中国式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中国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从而构筑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军界,"班长"被誉为士兵的父亲,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在中国农村,村支书被称为全村的"班长",是名副其实的"当家人".  相似文献   

10.
部分西方国家热衷用地缘政治扩张解释中国"一带一路"实践,研究综合跨学科理论探索"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可能性,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扩张,而是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平台,通过点上集聚、线上畅通、面上联通、型上成势构建发展的地缘政治经济平台,通过发展新型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新型国际交往模式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美德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文 《理论学刊》2005,(7):100-10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勇敢都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只有与"礼"、"义"等德性结合起来,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而成为人们追求和景仰的目标.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勇敢则更多地和智慧等德性相联系.中西传统伦理中,作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没有制约和规范的肆无忌惮,而是与轻妄、鲁莽、狂热等有着严格的界限.吸收传统勇德的合理因素,树立科学的勇敢观,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保证社会公正、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就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穆勒问题"和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解决"穆勒问题"努力的失败和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但这种状况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探讨了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思考的重要性增长的深刻根源,指出其多元化发展趋势,简要评介了其中几个重要方案,并就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思考对中国经济学创新的意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多年前的欧洲,为什么我们今天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人说中国其实是在变相地搞资本主义,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听起来很民主,为什么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常有人说,西方多党制看起来很热闹,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伟 《理论学刊》2005,(12):90-91
"大跃进"运动使国家权力扩张至乡村社会中,彻底破坏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权威,加速了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旧体制的衰落和解体,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重铸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它所体现的中国人民那种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交际中,东方的中国一直是西方经久不衰的书写话题,而对中国的态度也因人因时褒贬不一.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的"傅满楚"系列作品以伦敦唐人街为背景,刻画了一个阴险狡诈、无所不能、冷血无情的东方恶魔形象傅满楚,这一恶劣形象一时间在西方家喻户晓.罗默的书写印证了东方主义的话语模式,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的操控策略,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谢飞 《理论导报》2020,(3):47-48
正近日,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今年慕安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首脑、外交及国防部长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加上众多全球商业、科技界精英,规格颇高。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本届慕安会的主题:"西方缺失"。本次会议召开之前,慕安会主席沃尔夫冈·伊辛格曾表示,如今的西方已变得不那么"西方",世界也没那么"西方"了。今年慕安会以"西方缺失"为主题,深刻反映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追求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抵御西方多党制错误思潮的干扰,就必须在政党制度理论上关注两点:一个是破,破除"多党竞争"才是民主政治标准的霸权话语系统和对于竞争性政党制度的迷信;一个是立,确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多党合作政党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同时展现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存在三种"问答体系":"直言"或"直路答"、"不言"或"不答"、"言他"或"绕路答".儒家重点发展的是"直言"之"问答体系",道家重点发展的是"不言"之"问答体系",释家尤其禅师重点发展的是"言他"之"问答体系".但真正彻底的"直路答"还是在西方,<柏扭图对话集>之作答就是"绝对主义的直路答".中国哲学家只承认各种各样的"孝",各种各样的"仁",各种各样的"政";西方哲学家则认定在各种各样的"孝"背后一定有一个"孝本身",在各种各样的"仁"背后一定有一个"仁本身",在各种各样的"政"背后一定有一个"政本身",他们断定哲学就是追问"X本身"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