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霞飞 《党史纵横》2004,(4):18-19
四、到1966年11月中旬,毛泽东已经不高兴接见红卫兵了,但红卫兵不走,他又不得不最后两次接见红卫兵。这两次接见实际上已是走形式了。此时围绕“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也展开了。到1966年11月中旬,在北京的红卫兵更多了,要求毛泽东接见的呼声更高了。无奈,毛泽东决定当月的11日接见红卫兵。这是毛泽东第七次接见红卫兵了。接见时,整个仪式与上次大体相同。被接见的红卫兵有200万人。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立即欢腾起来,一片“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一片“红宝书”的海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首先对在检阅台上的一些中央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2.
肖华对王新兰说,如果有一整块时间,他一定要写一写长征。 肖华创作这部史诗性的作品,是在他一生中少有的一次大病中。 1964年2月,肖华得了严重的肝炎。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在总政工作以来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头一年的12月,他视为良师和兄长的罗荣桓于久病后去世,总政主任一职空缺,中央军委决定由他负责总政的全面工作。总政工作本来就很多,再加上那一时期频繁下部队检查工作,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感染上了当时正在流  相似文献   

3.
洪涛 《党史纵横》2005,(2):34-35
1930年,毛泽东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那时起,肖华便从兴国的“赤崽”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上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肖华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肖华在这七年中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怨江青、叶群“文革”中遭报复肖华尽管对…  相似文献   

4.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的手又厚又大又软和,两三天我都舍不得洗手 为了将“文革”推向高潮,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苏燕燕所在的师院附中和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石油附中一起成为红卫兵的发祥地。1966年8月17日,苏燕燕等几大附中的红卫兵作为保卫人员,提前进驻中山公园,他们只知道毛主席要接见全国红卫兵代表,并没想到自己能上天安门,能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5.
天安门前,红潮如涌。“文革”初期,毛泽东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检阅红卫兵。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到首都北京,红卫兵,大串联,红卫兵,向太阳。千万颗红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从主动到被动,从兴致勃发.到心感无奈,其情感几经变化。红卫兵运动亦潮涨潮落…… 揭示“文革”初期的真实,展示红卫兵运动的历程,那时节: 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劲猎东风擂战鼓,漫卷红旗歌舜尧。伟大领袖一挥手,映得山河如此娇。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不知道肖华藏在叶剑英家,命令中央警卫局和造反派在北京全城寻找肖华。 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 当天晚上12点刚过,上百辆汽车开到了肖华家住的景山东街,堵住了通往家中的3个路口。 造反派立即将肖华家团团包围了起来。 肖华家与聂荣臻家紧连在一起。那时,各家的院门都关了,造反派认错了门,爬到了聂荣臻的院墙上。肖华、王新兰很清楚地听到了造反派的喝问声:“肖华在家吗?” 里边答话:“这里不是肖家,快下去,再爬我开枪了。”是聂帅警卫人员的声音。 造反派终于认出了肖华的家,从外面剪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7.
1966年8月18日,在当时的中国,这个日子是一个令百万红卫兵“幸福得要昏过去”的盛大节日,它是所有红卫兵政治生命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生日。 首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万红卫兵热切地仰望着天安门城楼,正期待着一个巨人的出现—— 等待,是从子夜开始的。 当浓重的黑幕正严严实实地覆盖着首都时,迫不及待的红卫兵已早早地进入了广场,等候神圣的检阅。这些少男少女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东西南北的人流大杂烩。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任命肖华为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一次,开完军区常委例行的办公会,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肖华走出办公楼时,发现一楼的警卫员值班室里坐着一位衣服破旧的老人。老人看见肖华后,赶忙从坐着的地方站起来,要迎上来,被警卫战士拦住了。已经走到大门口的肖华又踅了回来,推开警卫员值班室的门,问那位老人:“老人家,你坐在这里有事吗?” “我想找肖华政委。” “我就是肖华。”  相似文献   

9.
1966年11月一个滴水成冰的上午,年已八旬的朱德元帅陪同毛泽东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万学校师生和红卫兵.虽然,在三个月前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已把他在党内的职位从八届一中全会的第四位降到了第九位,林彪、江青一伙又侮辱他是“黑司令”、“大军阀”、“老右倾”,叫嚣要打倒他,但他仍然像当年检阅部队那样,挺直腰背,拄着拐杖,迈着刚劲的步子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相似文献   

10.
正1968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从此渺无音讯。7年后,肖华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台上。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肖华究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破解。拒上林彪"贼船"在1966年8月1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林彪被置于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第二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纵横》2004,(3):12-14
三、毛泽东第四次接见红卫兵时,发生了“拦车事件”,使毛泽东对红卫兵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同时,毛泽东也从要打倒刘少奇、邓小平转向要“保”刘、邓“过关”1966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这时,外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越来越多,他们仍然要见毛主席。考虑到这一情况,毛泽东决定把庆祝建国17周年大会和接见红卫兵合并进行,因此这次被接见的红卫兵比以前要多,有150万人。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一早就被装扮一新,警卫工作也做得格外细致,关于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十分醒目。许多红卫兵半夜就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泽东接见。…  相似文献   

13.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14.
陈赓大将恶作剧:“我是你爸爸!” 荣阳镇,王新兰初次见肖华 肖华和王新兰的相识很有传奇色彩。“如果不是到延安学习,我决不会认识肖华。”50年后王新兰回忆道,“认识肖华也和陈赓大将有很大的关系。”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坐在了谈判桌上。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15.
1966年10月5日,《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根据林彪的意见出台了,规定取消院校党委领导,强调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一样,完全按照十六条的规定办,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文件下达后,军队院校和机关开始动乱,地方和军队院校的学生冲击军事机关的事件,不断发生。11月间,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徐帅说:最近我们准备  相似文献   

16.
“国之瑰宝”与“患难朋友”──周恩来与宋庆龄宗丽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把许多幼稚无知的红卫兵“小将”卷了进去,他们在各地进行的“破四旧”活动中到处抄家,扫除所谓“四旧”残余。孙中山虽然作古多年,仍免不了被“破”的威胁,南京的红卫兵要毁掉...  相似文献   

17.
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泥瓦匠家庭。童年的肖华聪颖好学,在学校每年都考得第一名,因而获得了“神童”的美誉。他个头不高,衣衫破旧,却心存高远。12岁那年,老师出命题作文《我的将来》,同学们大都企盼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肖华却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  相似文献   

18.
几个高中学生谈得很投机,决定办一份铅印小报,《中学文革报》问世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少年中首先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红卫兵高呼“造反有理”的口号,造所谓“牛鬼蛇神”的反,揪斗所谓“走资派”,搞乱了地方党委,并造成群众之间的派别纠葛和纷争。红卫兵在1966年8月以后进行了大串联,毛泽东支持他们的串联活动…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伴随着“文革”风暴的出现,破“四旧”运动兴起破“四旧”运动是随着“文革”的开始和红卫兵运动的出现才得以蔓延开来的。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清华附中红卫兵。8月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