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7月巢湖撤地建市以来,坚持"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思想,按照"规划先行,拉开框架,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建设"的原则,着力在"活水、扩容、增绿、重特"上做文章,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加速城市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正朝着以旅游和休疗养为特色的滨湖城市快速迈进,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2.
陈新 《今日浙江》2013,(18):50-5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安全畅通、和谐繁荣的城市,是广大群众的愿望。去年以来,衢州市开展了城市建设管理"十大专项"行动、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城市"四大森林"建设和信安湖改造提升工程等事关衢州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开启建设花园城市、打造休闲衢州的新征程。让城市"更强更美更厚更和"建设花园城市、打造休闲衢州,即要按照花园城市的标准建设,又要保持城市的特质。发挥比较优势,挖掘自身长处,强化独特性,发展眼球经济,打好四张  相似文献   

3.
周乾松 《传承》2011,(13):46-47
党的十七大及其五中全会都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科学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各个城市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文明之城、品质之城"的方向目标和重要突破口。因此,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程萍 《人民论坛》2012,(13):66-67
在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跟风、追风,必须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武汉的几次"崛起"与"塌陷"并不是某种具体原因决定,而是人为作用、国家政策、社会观念、城市管理体制、自然地理与交通、现代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根据它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笔者将这些因素的影响归纳为时势、地势、城市功能演化趋势三个大的方面.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构"九省通衢""腹地聚散中心"的地理--交通--商贸中心格局,以及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九座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肩负着时代使命,对区域经济、区域城市群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历史特色、时代特色、世界特色这三大核心特色,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色"塑造,应强化责任与使命、推动产业创新、培育特色城市文化,从而让国家中心城市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王谦  陈放 《长江论坛》2021,(5):43-47
大数据作为满足精确控制、管理和效率提升需要的基础"原料",具有海量性、协同性和高度敏感性等特质,已经成为智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大数据高度不确定性、安全威胁在增大、聚集难以有效控制等安全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决定着城市治理的安全与效能.在智能城市治理中,观念转变、体制创新、构建系统防护体系和加强相关人才培育是确保智能城市大数据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严正声明     
《小康》2011,(11):10
去年以来,某些机构开始发布"中国休闲城市"(30个)、"中国特色休闲城市"(10个)、"中国最佳休闲城市"(10个)等。这些发布与我社已经连续5年的"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推选的名称如出一辙。此等同名同质同类的评选行为,严重违背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违背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严正声明     
《小康》2011,(12):7
去年以来,某些机构开始发布"中国休闲城市"(30个)、"中国特色休闲城市"(10个)、"中国最佳休闲城市"(10个)等。这些发布与我社已经连续5年的"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推选的名称如出一辙。此等同名同质同类的评选行为,严重违背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违背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精神,容易混淆公众视听,误导公众对"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和"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的认知和判断。《小康》杂志社就此事与其多次交涉,劝其予以更正,至今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对此,我社正式予以谴责,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从2014年第1期开始,本栏目增设"城市品牌"子栏目,与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合作,旨在探讨、研究品牌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城市CIS系统在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作用,对城市CIS系统的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进行了阐释,论述了通过城市CIS战略挖掘和重塑城市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并提出了导入城市CIS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价城市有若干要素,在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声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市民行为对城市声誉具有重要意义。以"行为"的基本概念为理论起点,通过对杭州等五座副省级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与环境、城建与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吸引力与物流、民生概况、教科文卫等七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品质城市应具有的基础、特色和发展要素。  相似文献   

12.
在SWOT框架下观察,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五大优势: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水资源优势;三项劣势:腹地和城市圈支持不足、投资环境与沿海先进城市存有明显差距、服务业存在明显短板;四大机遇:国家扩内需战略转型、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国家对武汉战略定位调整;一项威胁:宏观经济波动对城市经济发展可能造成较大冲击。总体判断: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过程或许比较艰难,不大可能在中短期内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种种"城市病"问题,其中既有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问题,也有城市建设问题和城市运行与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需要以生态城市为目  相似文献   

14.
徐翔 《思想战线》2012,38(4):116-120
在当前全球文化体系扩张和文化政治格局中,需要重视"城市帝国主义"的后殖民文化逻辑和强调"回到城市"的文化诉求。城市帝国主义具有不同于文化帝国主义的内在逻辑,其文化"后殖民"的手段和标的不是文化而是城市,不是文化的本土性而是城市的本土性,对城市生态、话语、安全等带来重要冲击和潜在风险,应成为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构建中加强重视和前瞻关注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在城市崛起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城市文化价值和"城市自觉",避免城市地位的日趋重要以沦丧文化与城市的关系为代价。城市文化研究要注重从文化帝国主义的城市谱系转向城市帝国主义的文化谱系,从文化城市性转向文化城市间性,从城市文化学转向城市政治学,从城市再生产转向城市再生产方式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城市帝国主义和城市文化霸权的殖民,城市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中需要强调和加强维护的文化战略问题。城市文化安全的维护在其关键意义上必须坚守城市发展的自我坐标而不是他者坐标,确立城市的文化自主、文化自觉、文化内生而不是城市的文化依附。中国城市文化安全的维护和应对,要加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城市自觉"与"城市自信",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更新,构建中国城市标准和价值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文化安全维护的体制机制,通过"城市输出"等战略转型更好地促进中国本土城市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于靖园 《小康》2011,(12):92-94
11月12日晚,2011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南京汤山举行了隆重的颁奖盛典,"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获奖名单揭晓,东莞、普洱、潍坊、承德、衢州、开封、晋城、滁州、庆阳、遵义十个城市荣获殊荣。城市要有个性,城市要有风格在颁奖仪式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建宏即席采访了"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的颁奖人、此次论坛主办方《小康》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舒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如何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破解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和困境,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2009年7月以来,上海市闵行区探索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机制"(简称闵行"大联动"机制),走出一条城市综合管理的新路。闵行"大联动"机制是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组织体制和各部门的行  相似文献   

18.
柳青 《长江论坛》2012,(2):39-42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给武汉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城市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武汉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武汉城市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固然有其历史和外部的原因——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管理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性因素日益增长等——但究其根本,则应归因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了走出上述的管理困境,结合武汉"大城管"模式的构建与"城管革命"的实践,武汉市城市管理的改进应当从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入手,走新型的城市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渝中区作为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历来是重庆开放的窗口和发展的核心。渝中区一直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改善城区环境,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工程、环境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各项工作推进顺利。2010年底,渝中区通过了市级环保模范区验收。截至目前,辖区149个创模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自查,26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通过创模,渝中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大发展,环境质量大改善,环保水平大提升,城市面貌大改观,阻碍城市建设发展的环保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