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礼春 《侨园》2012,(6):66-67
众所周知,1944年底,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前夕,为怕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让他指挥第一、五、十3个战区,实则是虚设机构,以削去兵权,明升暗降.李宗仁深知蒋介石的良苦用心,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打点行装赴汉中上任了.在从湖北老河口赴陕西汉中途中,李宗仁曾鬼使神差地将委任状丢失.  相似文献   

2.
李永铭 《各界》2008,(12):17-19
一   白崇禧在大陆军事上彻底惨败后,李宗仁到美国治"病"去了.桂系实力已输得精光,何去何从?此时,摆在白崇禧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像李宗仁那样,移居海外;一是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于选择哪条路,白崇禧犹豫不决,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3.
慈湖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原名"埤尾",本是一个呈牛角形的人工水库。1961年,蒋介石到这里视察,发现山清水秀,与溪口景致相似,于是决定设立行馆。为表达对王太夫人的怀念,将水库命名为"慈湖",埤尾也随之更名。据介绍,当时蒋介石看中慈湖,并不是选作墓地,而是他正筹划要"反攻大陆",考虑到一旦战争打响,  相似文献   

4.
迎春 《侨园》2016,(4):60-61
正李宗仁将军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爱国将领,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后成为"桂系"首领,国民党"杂牌军"领袖,1938年在台儿庄大捷中他指挥的第五战区国军给日军以重创,使中国军人扬眉吐气,在国民党后期他就任"代总统",达到其人生事业的顶峰。他的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5.
樊继福 《理论导刊》2007,2(9):109-111
抗战胜利后,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解放战争的进军步伐打破了其美梦,被迫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进行调整。"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尽力阻止中共统治中国","阻止中共成为苏联的附庸","阻止中共取得台湾",如此,一步步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6.
《各界》2009,(1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相似文献   

7.
云帆 《侨园》2004,(3):26-27
李宗仁出生于广西一个普通的耕读农家,但他的一生却是戎马倥偬,从桂系军阀到抗日时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再到解放前接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在自己身后留下了堪称传奇的人生之路,而陪伴他走过这条人生道路的,是他先后迎娶的三位夫人——李秀文、郭德洁和胡友松。1911年,20岁的李宗仁在父母的包办下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李秀文,她为李宗仁生下儿子李幼邻。1992年,102岁高龄的李秀文在广西去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3)
蒋介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是由早年时期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奠定的基础,青年时期留日经历是促因,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侵略形势的加剧,是蒋介石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现实原因。蒋介石并非只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发出与西方接轨的现代思想。蒋介石重振传统的努力,带有现实逼迫的无奈性和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在他身上经常可以看到"保守"与"激进"、"守旧"与"革新"的相悖并存。  相似文献   

9.
刘珍珍 《学理论》2013,(8):182-183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乱象,人们认为袁世凯的帝制复辟使得辛亥革命的政治理想毁于一旦,1916年袁世凯死后,形成了以割据和混战为特征的军阀政治,直至1928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从表面上结束了乱政。但是,长期分裂的因素早已存在,而辛亥革命的复杂性也是军阀政治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个年轻人一起赴苏. 蒋经国到达苏联后,进入莫斯科孙中山大学.他被孙中山大学的联共支部书记视为"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转眼就是1927年.这年2月1日,蒋介石还曾致函经国,鼓励他毕业后"仍在苏联继续学习",看不出会有大的政治动作.但是进入4月,蒋介石却通过白崇禧在上海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发动反共政变.这对于蒋经国宛如晴天霹雳,但他转变得很快,马上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谴责.  相似文献   

11.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蒋介石的大屠杀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就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6,(8)
正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责任问题,很长时间内,主流史学界人士都认为是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其主要依据是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铣电"强调"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利弊冲突"。然而时至今日,该电文也未在大陆和台湾现有的档案中查到。而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更多学者将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归于张学良,从而弱化了过去一边倒式的蒋介石不让抵抗的观点。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下达"不抵抗"的命令,  相似文献   

13.
王丰 《各界》2009,(10)
"御医"建议蒋休息半年,宋美龄大发雷霆 蒋介石在阳明山车祸之后,健康亮起红灯.1972年是壬子年,蒋氏家族中的"逼宫"事件,更使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心情蒙上一层阴霾. 1972年5月最后一周的某个下午,在阳明山中兴宾馆的阳台走廊上,蒋介石正沿着走道来回散步.秉性刚直的"御医"陈耀翰趋前向蒋介石鞠了个躬,陈耀翰向蒋介石坦白说明最新的检查报告,"总统"的心脏扩大情况,已经到了非好好静养治疗不可的最后关头.  相似文献   

14.
王奇生 《理论视野》2011,(11):50-54
历史钩沉,透过《蒋介石日记》,了解蒋介石的成长经历,解读他的性格特点,还原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蒋介石:幽暗、多疑、敏感,浓郁的"雪耻"心,事无巨细和越级指挥式的独裁,以及心态平和的晚年。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Z2)
正1934年秋,由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形势已经变得十分严峻。就在蒋介石决定最后剿灭红军的危急时刻,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送到了江西瑞金,促使党的临时中央迅速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策,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险境,走上了举世闻名我的长征之路。这份关乎大局的绝密情报究竟写了什么,又是谁在在急时刻将情报送到苏区,挽救了红军?  相似文献   

16.
正"八七"会议是邓小平记录的《人民日报》2014年8月12日发表王刚的文章指出,大家了解"八七会议",但并不一定知道这次会议是邓小平同志记录的,这份珍贵的记录原件现在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从莫斯科回国后,192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机关负责管理文件和机要工作,同时参与起草文件。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叛变革命的  相似文献   

17.
岛内"文化台独"的历史演变"文化台独"是伴随"台独"势力而出现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外交"败局和经济萎缩困挠国民党当局,蒋介石去世使国民党权力核心出  相似文献   

18.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19.
兰子 《侨园》2011,(5):50-52
蒋介石丢了厦门,丢了海南岛,又丢了万山群岛,他的"海上锁链"就剩下舟山群岛了。舟山群岛虽然不属于台湾海峡,但它是台湾海峡锁链中的链条,蒋介石深知舟山不保,对"反共复国"将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告下野,下台前他把鲁涤平调往浙江任省府主席. 此前,鲁涤平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他率领张珲瓒、谭道源的湘军和邓英的新十三师的陕军,进攻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一方面军.结果,被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游击战术打得一败涂地,其手下的两员大将张珲瓒、谭道源一俘一逃,或全军覆没,或溃不成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