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崛起正日益改变着我国传统的城市经济区格局,已经成形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被视为未来中国最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地区,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新一轮的投资浪潮将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原有的产业和城市空间,也会促进其经济外向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外向拓展为近域拓展、远域拓展与泛域拓展,相应地需要构建产业链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城镇网络、创新网络等空间支持系统,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湾区经济发展的回顾以及位序规模法、首位度等城市群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以香港为单中心向广深港多中心转变,湾区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中心城市同质化竞争和空间整合不足的难题。未来湾区城市群应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实行产业错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7月4日,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办,广州市青年研究会、广州市天河区海外联谊会、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4.
正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基数庞大,而且科研机构、创新机构众多,吸引人才能力强。但同时,大湾区人才发展也面临挑战。第一,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仅为17.47%,其中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第二,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以及技术的输出  相似文献   

5.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既有产业基础和内在的发展互补性需求,又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创新能力弱等困境。未来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应特别重视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跨境流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注重粤港澳大湾区利益共享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6.
<正>各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周年和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年的大背景下,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在大湾区结出丰硕成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以及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7.
梁书记在吗不在,你们去田间地头或村头榕树下找,他一定是在跟村民聊天呢!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岗村党委书记梁德标走到街头巷尾去听取、了解村民对乡村发展的建议,许多带着泥土味儿的建议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8.
《桂海论丛》2021,37(2)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至关重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认知层面的责任界限不明、主体层面的多元结构不完善、运行层面的合作途径单一以及制度层面的保障供给不足等。这主要是因为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环境发展诉求、环境治理模式、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执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受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程,需要开展全民生态环境协同观教育,明确主体责任;建立权威的生态环境组织机构,打破条块分割;拓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渠道,增强协同合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平衡制度供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独特的"一国两制三法四域"局面,催生了体系相对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际司法协助理论。实践中现有模式难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亟待从理论上对粤港澳大湾区区际司法协助模式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在整体上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际司法协助的研究水平。拟对区际司法协助模式的选择作出具体的方案设计:宏观上采取宪法协调模式,建立统一区际司法协助体系;具体步骤为首先平衡各法域发展,以粤为窗开辟多边区际协议,再以第一巡回法庭为引领,构建新型区际司法协助体系,最后编撰区际司法协助类法典,出台统一区际司法协助法律。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经济关系中交易成本和竞争互补关系理论基础上,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与世界成熟湾区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及竞争互补关系现状的分析,得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关系仍存在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平台经济发达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建立共生平台的模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为港澳青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港澳青年既面临着不少机遇,但是也会面对一些挑战。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港澳青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区域发展的主要思路,包括:加强青年发展政策协同与引导,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青年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完善港澳人才政策;在发挥港澳青年所长中挖掘发展机遇;发挥企业和行业团体作用,推动港澳青年组织化融入湾区发展以及鼓励港澳青年积极作为,在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红利中担当使命。  相似文献   

12.
龚晨 《桂海论丛》2020,(5):101-105
贺州市在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接意识有待深化、基础有待夯实、本领有待增强、机制有待创新等诸多现实困境。为此,要强化思想解放,增强坚定推进建设示范区的认知力;强化规划引领,增强科学推进建设示范区的执行力;强化建设责任,增强精准推进建设示范区的领导力;强化重点突破,增强高效推进建设示范区的持续力;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有序推进建设示范区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3.
青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建设者,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关乎湾区建设成效。文章研发了以岭南文化为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测量量表,涵盖了新时代粤港澳青年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分别为国家认同、享受快乐、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和财富地位,并对粤港澳青年群体进行细分,提出了四类青年类型(创新求富型、家国情怀型、传统保守型、自我享乐型),结合人口统计变量,详细分析了四类青年群体的特征。结果发现,粤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存在相似处,都较为重视社会和谐、锐意进取、家庭幸福、享受快乐等价值观。但三地青年在价值观维度排序上存在差异,广东青年将国家认同排在第一位,大多属于“家国情怀型”和“创新求富型”;香港青年将社会和谐排在第一位,较为注重享受快乐、财富地位,大多属于“自我享乐型”和“创新求富型”;澳门青年将享受快乐排在第一位,大多属于“传统保守型”和“家国情怀型”。建议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17)
<正>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开工……从总投资接近900亿元的产业类重点项目可以看出,三水创新动能转换的争先战已经打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广东省中部,佛山市境西北部有一座智慧之城——三水区。2016年,该区在全国百强区中排名第36位。从2003年起,三水撤市立区距今刚好15年。"我们希望立足于过去成绩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发力,逐步为三水实体经济打造15年来最好的政策环境,托起三水实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后,由我国提出建设的新型国际化经济湾区。规划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服务功能,并分析各市服务业的竞争态势,研究发现:香港处于大湾区服务功能核心地位,带动着整个湾区的经济发展。广州、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快,综合实力强。其中深圳对湾区城市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已赶超广州。澳门由于城市规模限制,对周边城市影响较小。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港深穗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框架内将实行"两制"的地区有机结合为一个"区域性发展共同体"。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应将"两制"差异造成的制度运行成本降至最低,对外应利用制度差异提供多种制度接口。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法律智慧、深化大湾区合作以及增进港澳同胞国家认同感。囿于"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存在法系种类多、语言环境复杂、法律服务业准入门槛不一致等瓶颈,大湾区合作培养法律人才任重道远。鉴于此,粤港澳可以大湾区高校作为主导力量,在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下,共同构筑以跨境法律职业对接机制为根基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赵超 《岭南学刊》2020,(2):99-104
通过联手港澳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殷殷重托,是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但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力度仍然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扩散效应不突出,创新要素、创新资源信息流动不够高效有序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机制,推动湾区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融合有助于正面引导港澳青年对祖国的积极理解,增强其国家认同,消除极端意识形态的影响,更积极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青年交流融合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政策空间。科技交流是重要且易于施行的路径,也是当前粤港澳青年交流项目较为忽视的领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交流,需要明确原则,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品牌,科学设计交流项目;多方联动,健全组织机制;加强宣传,提高交流项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