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服的故事     
李鑫 《小康》2004,(6):71-72
服装,对原始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首要功能。但后 来,服装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衣冠服饰成了"昭 名分、辨等威"的一种工具。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场 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佩什么饰物都有严格的规 定,每个人都务必恪守本份,不得僭越。  相似文献   

2.
风风韵韵帽宜人 当你打量一个人会先看哪里?很多人回答:脸面。如果这个人是戴帽子的,那末就“面”为其难了,打量过去的视线往往先被帽子吸引过去。没错,帽是“头”的显性标志,是“发”的守护神,帽、发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前文说了头发,在此免不了还要带到帽子。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乃孜尔"(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被维吾尔族看成是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维吾尔族的帽子有三种,即皮帽、单帽和花帽,总称为"巴西克依木"。每种帽子的地区性也很强,例如花帽,  相似文献   

4.
武诗 《当代思潮》2012,(10):54-58
初见周臻教授,便被他的帽子所吸引。寒暄过后,周臻教授便请我们入座了。刚提到帽子,周教授就打开了话匣子:“要问我为什么戴帽子吗?那当然是因为安徒生了,没有注意到吗?安徒生也是戴帽子的。”他说,“我也是读《安徒生童话》长大的,正是由于我对安徒生文化的挚爱,才选择“安徒生”品牌作为我的事业。”薄薄的镜片下,一双睿智的眼睛瞬间发出了光芒。  相似文献   

5.
卞吉 《中国减灾》2007,(12):46-47
冬季不宜光头不戴帽子 数九隆冬,人们往往注意多穿衣服以防寒保暖,但却忽视头部的防寒保暖。许多人把帽子视为戴与不戴无足轻重的东西,也有的人为了“潇洒”,再冷的天也光着头。这些做法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寒冷的条件下,一个人如果只是身上穿得很暖,但是不戴帽子,那么身体的热量会迅速地从头部散去,这种局部热量散失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据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处于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从头部散失的热量,  相似文献   

6.
东升 《小康》2018,(13)
正礼在衣食住行,特别是衣裳冠履,服饰梳装中有着充分体现。衣冠服饰至今仍然是我们区分不同文明和"阶级"最直观的基本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相似文献   

7.
钟瑜 《今日海南》2014,(11):23-23
正随着节庆旅游的热度升温,各大景区也迎来了商品购物潮,景区街道两旁,那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总让人欲罢不能。但逛遍大江南北之后,不少细心的旅客发现,一样的丝巾、一样的竹雕、一样的木梳……在南北不同景区的"地方特产"中都能看到。就如网上流行的有趣段子:一名游客在陕西的某景区花30元买了一顶帽子,然后戴到江西某景区,看到同款帽子,于是跟摊主说,"我在你这买的帽子,颜色不喜欢,换顶吧。"到了福建某景区,如法炮制,又换了一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外出旅游,人们习惯带些当地特产,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00,(4):23-25
很显然男人陶醉在女人所描述的服饰历史中。不过,男人又很是挑衅地说:“华美的服饰让不美者增色,让漂亮者更靓丽。许多女人就用衣裙做掩护,凭借美色获取男人欢心,利用服饰让爱情成功。”“你错了,美丽的服饰永远代替不了美丽的心灵一在历史上,不乏这样患难与共的夫妻,他们也许地位悬殊,也许处境艰险,但不论时世怎样变迁,他们的感情都保持着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一部人类服饰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 ,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 ,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 ,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 ,披着兽皮与树叶 ,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 ,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懂得了遮身暖体 ,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衣冠于人 ,如金装在佛 ,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 ,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 ,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 ,以及种种文…  相似文献   

10.
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但就民政部门的总体来说,经济还是个大弱项,发展很缓慢,无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走,落后了~大步。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思想背包袱.有三个“怕”字。怕什么?一是怕戴帽子。有人总这样认为,民政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是经济部门,是在做善事好事,不是在做什么买卖,谁抓经济,他给你扣上一项“不务正业”的帽子。二是怕抓辫子。打仗有胜有负,做买卖有赔有赚,体育比赛有赢有输,成功了不~定能落个好,失误了容易让人抓你的辫子,吃不了兜着走。三是怕打棍子。总结历史的经验,大气候一变,小气候…  相似文献   

11.
漫画时事     
风吹帽去,众人变脸,长官尴尬,令人捧腹。戏剧性画面,引人深思。"你以为你是谁?"这句生活中常听到的带有轻蔑的诘问,其实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是为官者的警钟:我是谁?帽子是谁给的?戴着帽子该干啥?常这样想,就忘不掉中南海新华门内影壁上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一个抽象名词,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一个观念,长久以来我们不愿提美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观念,怕被冠上唯心的帽子,其实不在观念不观念,而在看你认为观念是来自天先的存在,或是来自于客观的实践。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因而美的观念有着在同一社会中的共性,也有着各自的个性,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你感到美;他  相似文献   

13.
从旗袍说起旗袍是目前流行的服装之一,这种服装是从满族古老的旗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旗人男女穿的袍。旗袍最早出现在金代女真时。女真时男穿箭袖袍,女着围裙。到了清代仍穿着这种服装,后由于满族入辽沈后,学习汉族纺织技术,服饰花样有了变化。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厘定衣冠制,"凡朝期"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披肩领袍是朝服,平日穿的无肩领袍是便服。"披肩领"形似披肩的大领,袍本无领子,即金时的"盘领",所以说"披肩大领"也是当时的"官服",以区别平民百姓的服饰。  相似文献   

14.
刘力 《求索》2007,(1):81-83
“衣冠之制”作为封建礼俗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袁征曾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相始终。近代以降,传统小农经济遭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而走向解体,导致建立其上的传统儒学被弱化,作为儒学礼治精神表征的以“尊卑等差”为内蕴的传统“衣冠之制”遂走向消亡,从而促成传统服饰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自我个性的张显都不同层面地加速了传统衣冠之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07,(8):32-32
升旗时所有在场人员都要肃立、端正 在体育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当主持人宣布奏国歌、升国旗仪式开始后,赛场内全体人员都要起立,戴帽子的要摘下帽子。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所有人.包括运动员、观众、主席台上的贵宾、赛场内的工作人员。在升国旗的这一刻,所有人都要起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12)
<正>6月6日,由两岸联办的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三坊七巷启幕。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宋楚瑜均送来亲笔致庆题词。王金平的题词为"汉服天下";宋楚瑜的题词为"华夏衣冠,四海同钦"。两岸多家汉服社团、汉服研究和设计机构展示了最新的成果和作品,展现华夏衣冠之美的独特魅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经有过“帽子满天飞”那样令人心惊肉跳的不堪回首的时代。那年月,九顶帽子(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叛(徒)、特、臭(知识分子)还只是个大而化之、概而括之的数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小爬虫”“变色龙”“五一六”……等等,稀奇古怪、花样翻新的帽子,真是满天飞舞,一不小心忽然降下一顶,套在头上,真叫你动弹不得,哭笑不得!当时还有一名言“帽子拿在群众手里”……意思是谁如不识相,敢于“乱说乱动”,“群众”手里的帽子就可随时给你戴上,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这真有点象希腊神话中那一反悬在人们头上的…  相似文献   

18.
大会前,记者在代表驻地见到了西藏山南地区有名的"养鸡女状元"——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益西卓嘎。她热情地约请记者到了她的房间,见记者对铺在床上的民族服装感兴趣,就介绍说:"这是准备明天在大会上穿的。我这套是有山南地区特点的藏袍。在藏族不同地区服装不完全一样。""这顶帽子与我以前看到的都不一样,你穿上一定很漂亮。"记者与她约好明天开会前到人民大会堂为她拍张照片。接着,益西卓嘎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1974年3月出生在山南地区索珠乡。没有读多少书,只念到初中。我家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总要求。"照镜子",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照检查自己,衣冠正不正,语言当不当,行为端不端。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相似文献   

20.
细想想我这个人从小就是一时一刻脑子不闲着,从学习走路就想着我能跑,跑几步就想跳着跑,学戏了就想上台,上了台能演个小零碎角色,又想好好唱,当主角成大角儿。一个欲望接着一个目标,不敢说孜孜不倦,就是不闲着向前奔。唱戏的艺人在那时地位低,生活苦,同行是冤家,好嫉妒,我都不放在心上。你嫉妒我,我不嫉妒你,嫉妒是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表现。到了1950年我的事业已有了成绩,在全国甚至国外有了名气,也成家立业了。正当一路顺风,青云直上的时刻,不想在新中国却遇到一场大灾难。最可怕的是政治上抬不起头来,看上去是我失败了;可我内心自信更要好好练功,戏唱得更好。我蹩足了一定要"翻身"的劲头!最苦的日于是1958年,那时因为我不答应跟错划右派的丈夫离婚,也被戴上右派帽子。戴着右派帽子我不背包袱。尽管那时我上有父母和公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