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国留美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哲学问题,留下一批高水准的博士论文。这些博士论文的写作带有致用性、学术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考量,大多以服务中国社会为旨归,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良药,且含有光大中国文化、争取西方学界尊重的意图。这批学术成果是"中学西传"的重要载体,一经公开,便引发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开拓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新领域,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学者的哲学研究成果引入了西方。  相似文献   

2.
作为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最主要的专业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及其前身东南社会学社一直由留美生主持大局,其自身的发展也因此呈现出典型的美国社会学风格。其特点在于,成立以来即不断强调作为“纯粹学术团体”的社团性质以及实证主义的研究风格,从而体现了美国经验社会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而尤其注重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社会调查的特色。这一特征,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学的走向。另一方面,留美生通过中国社会学社定期召开年会进行学术讨论、编辑学术刊物等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规范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作为专业学科的面貌也由此更加清晰和明确。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生150年波澜壮阔的留美生涯,一直是海内外华夏儿女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难有定论。为了向世人展示150年来中国留美生的学习成就、生活情况及留美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1997年,由华族留美史研究会牵头,一批华裔学者在美国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华族留美史:150年的学习与成就》一书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该书中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生150年波澜壮阔的留美生涯,一直是海内外华夏儿女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难有定论。为了向世人展示150年来中国留美生的学习成就、生活情况及留美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1997年,由华族留美史研究会牵头,一批华裔学者在美国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华族留美史:150年的学习与成就》一书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该书中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李晔 《前沿》2008,(6):174-178
民国时期,以晏阳初、何廉和陈翰笙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现代化模式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寻找中国农村的出路做出了独特贡献。今天,总结他们当年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耀曦 《春秋》2012,(2):8-11,1
提起中国最早的庚子赔款留美学者,人们首先会想到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其实当年胡适不过在第二批留美学生中名列第55名而已。在宣统元年首批留美生之中,山东的王长平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他还曾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老师。只可惜这段厉史早己被湮没。  相似文献   

7.
陈磊 《今日广西》2007,(22):37-39
部长秘书、留美MBA、博士生、贫困县副县长,当这几重角色组合成一个人的时候,新闻性就出来了,巧的是,高奕奕样样都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经济法律体系及其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经济法律体系及其作用初探石柏林近来年,随着人们对民国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国经济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何摆脱资料堆砌的传统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进行一些开拓却还做得不够。本文拟从经济法体系的角度对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10月,江苏警官学院公安学被增列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为整合研究资源,提升学术品质,学院筹办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警察文化研究中心、民国警察史文献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江苏现代警务研究中心,共同构成公安学研究平台。2012年9月,民国警察史文献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以收集整理民国警察文献作为基础,把中国警政近代化历程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着重探究民国时期警政思想、警政体制、警察制度、警察教育、警务模  相似文献   

10.
张建伟 《传承》2009,(3):40-41
留美幼童是中国自古以来由政府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他们的际遇正是时代大变革中清王朝分崩离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在民国时期的政治中 ,地方行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既有深刻的历史动因及现实因素 ,又与当时民国缔造者的政治思想紧密相连。本文以中山县归国华侨县长群体为例 ,试图分析民国中山地方政治中华侨县长地域集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国清学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胡适和钱穆三位学人在颜李学研究上用力颇深,探讨甚多,促使该研究走向深入。梁、胡之研究体现出其沟通中西的创新与努力,其典范意义值得肯定;而钱穆对前者的反拨则彰显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双方有着各自的关怀与合理性。是故三者在颜李学研究上之阐述与商榷,大致同其学术立场、治学路径和文化观念的相异有关,这不仅具有学术史上的研究价值,亦折射出思想史上的检讨意义。换言之,三位学人的颜李学研究可谓民国清学史研究大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董恩强 《求索》2008,(9):204-208
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以及国共两党发展进程,均有过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作用。《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是作者根据档案史料、生平传记,图书刊物、个人回忆、家属供稿及数  相似文献   

15.
顾倩  翟瑞 《求索》2013,(6):216-218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形成了独特的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该制度立足于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借鉴了美国的大学董事会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的形成并不是一味地抄袭西方的经验.而是结合了当时中国具体的文化背景,这就使得该制度得以在中国逐渐成型,其呈现了鲜明的中国本土化色彩。研究民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外发与内生性因素.对于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乐爱国 《学习与实践》2012,(10):109-115
关于朱子学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性,上世纪前半叶学界对此问题曾有过讨论。谢无量、吕思勉、熊十力、胡适、冯友兰、周予同、吴其昌、赵纪彬、严群、牟宗三等学者对此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朱子学研究在面对西方科学时形成的一种学术旨趣。他们的见解虽然还有待深入,但对于今天的继续讨论而言,追溯民国时期这一问题的源头,仍然可以获得诸多富含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已较为全面和深入,但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仍需秉持科学态度注意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在廓清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在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二是要敢于正视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是亟须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戴园晨,1926年生,浙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特邀顾问,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从8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及其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1986年出版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国财经出版社);到90年代初,又出版了《不宽松的现实与宽松的实现》(上海人民出版社),这部著作主要是探讨“双轨制”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1992年出版了《并非自由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针对美国弗里德曼的“自由的选择”而写的,主要是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通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中的显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术定位的角度,研究并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研究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层面,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分析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以及面临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然而这些研究中,系统、全面、客观而深刻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倾向。  相似文献   

20.
跨文明研究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必然表现在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在文化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再次约了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及博士生谭佳、王积龙,就“跨文明研究”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余虹教授的论文专就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中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也正是我多次提出的“异质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文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