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传统伦理学关于道德的空谈乃是一种需要被克服的意识形态假相。然而,马克思本人对于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批判显然已经预设了一定的道德立场。关于如何化解这一表面上的立论矛盾,日本左翼思想家柄谷行人提出的方案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乃是附生于"掠夺—再分配"机制的伦理意识,而其立论的出发点则是那种基于"互酬性"机制的伦理意识。顺着柄谷行人的思路,京都学派成员和辻哲郎关于"空间性"的讨论,则更为细致地刻画了上述"互酬活动"得以展开的风土条件。这样的比较性研究既将展示出和辻哲郎"风土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元伦理学层面上的彼此默契,也将解释为何在规范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层面上,和辻哲郎的取向要比马克思主义来得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层层揭示,其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保持张力;需要破除抽象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于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建设的冲击,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凝聚力建设,寻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辨析"中华""华夏""民族"等概念,进一步厘清"中华民族"的涵义演变过程,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狭隘化""他者化"和"虚无化"等错误倾向的实质。同时应强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牵涉着马克思思想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厘清这一个关系问题,才能够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意义有较为准确的界定.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马克思所揭示的"共同体"类型多样,其本质是关系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是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填充的实体,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一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经常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人们对二者有一定的误解,不太注意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在论述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时,第一次明确地科学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是完全的"共产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两个可更替的独立社会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一度被指责以"类"取代"个人",只讲总体,忽视个体。持这种观点的或不熟悉马克思的文本,人云亦云,或不理解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不清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将立足辩证法,从三组基本关系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即个人与劳动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强调个人的物质现实基础、社会性及其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是历史生成的,由一系列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而非一般思辨哲学中可抽象的、单一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于新 《理论月刊》2006,(7):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论角度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存在着对立和分裂,其中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自然观",遵循两个尺度统一的原则,人类才能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担.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参与者""建设者",让"他们"成为"我们",形成价值趋同、目标一致的共同体。早在春秋时代,老子提出的"政善治,事善能"就表达了国家"善治"的境界与观念。从"管"到"治"已经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大趋势。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10.
正"海淀"地名的由来,经历了由元代及之前"海店",到明代"海店""海甸"与"海淀"三名共用,再到清代"海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地名不仅记录着它所指称的空间范围,也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信息。海淀之名源于淀泊,是一个因环境而得名,临淀泊而成长的古老聚落。在不同时代历史典籍中也写作"海店""海甸",再到"海淀"的地名演变,折射着区域环境与历史发展轨迹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相互诠释是马克思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来看,马克思关于社会的"三形态"可以描述为:"共同体"是人与社会的原初统一体;"资产阶级社会"是人在社会之外才是人的特殊"社会"形态;"自由人联合体"是人与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群""己"关系呈现多元的、利益分化的特征,带来了"群""己"选择的价值困惑。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作为解决"群""己"困惑的理论路径;第二,以规则确立"群""己"边界,倡导遵守规则的价值理念;第三,处理"群""己"关系的规则要立足于"现实的人",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清晰"群""己"界线,以防跨界互侵;协调"群""己"关系,以防"群""己"分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属人的关系",价值的本质是指促进主体自由自觉活动的一切属性,内蕴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马克思在双重进路上即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然"揭示劳动异化基础上的价值关系,批判人道史观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另一方面从劳动的人类学视角指认新的价值关系与价值活动的历史必然性进程。人道主义价值观不足以囊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视域下才能呈现其价值观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70年。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曾经和正在经历着从谋求国家发展空间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再到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过程。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保持着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天下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正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马克思科学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马克思而言,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从"国家"开始的。马克思研究国家、法和宗教,论述其与市民社会关系,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揭示了二者的正确关系,从"国家"走向"国家的深处"。国家、法和宗教等成了上层建筑的内容,而"国家的深处",则指决定"国家"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阐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时候,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国家",始终承认和强调"国家"即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者各居其所,各得所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生,离不开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启蒙时代的"契约共同体"、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共同体、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等思想的奠基。它是在对资本主义"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进行科学认识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而提出的关于未来"真正的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深刻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实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跃迁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发展所呈现的人类联合发展的大趋势,有力印证了马克思类哲学的现实性与科学理想性。马克思类哲学诞生于人类社会互联、全球性交往方式开始的历史新时代,有着丰富的人类社会联合与普遍性交往的思想内容,且与"互联网+"时代精神内在一致。"互联网+"时代人类异化出现了新情况,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构建出现新进展,人类互联交往出现新媒介,这给马克思类哲学的批判、构建与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为实现马克思类哲学与"互联网+"时代的良性互动新发展,迫切需要当代马克思类哲学对新异化保持辩证批判精神,提供推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类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大众化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科学"还是"哲学"的争议,其实也是形而下的"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之间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前提本身就陷于一种是此非彼的形而上的思维,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马克思的"过程思维"出发,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与"天道"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基于该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摆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廓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后现代思潮之间的分界。  相似文献   

20.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